新華社首位領銜記者張嚴平新書《時代面孔》近日由新華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集納了她記者生涯的經典作品、采訪手記和成長心路。
張嚴平用典型人物描摹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有“嗒嗒嗒”的馬蹄聲和佝僂的鄉郵員、有“一二一”的口令聲和不歸的將軍、有“山溝溝”里的村支書和淳樸的鄉親們、有“斗死神”的書作家和永遠的向日葵……
透過這些人物,讀者感受到可觸摸的卓越和跨時空的情感共振。在中國記協微信編輯部,當成長于新媒體時代的我們沉浸于作品帶來的感動,想用短視頻策劃展現“新聞理想和新聞氣質”時,回望身后,卻突然發現一雙溫暖、興奮又熾熱的眼睛——是張嚴平。說起這些作品她津津樂道,臉上好不幸福:“好的內容被人看見、喜歡、傳播,是他人體會不了的快樂”……
張嚴平在書中反復講:“理解、理解、再理解”,此刻我們對她的理解不及她理解采訪對象的萬分之一,卻已然碰觸到她的感動,感受到一位新華社老記者對新聞職業的敬意與堅守。
讀張嚴平的作品,讓我們深思:時代變遷,新聞這行變了,還有很多不變。
對新聞理想的堅守不變。
“什么是新華社的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這就是。”
在書中,張嚴平說:那些從延安清涼山上,從新四軍、八路軍的隊伍里,從解放戰場、朝鮮戰場上,從三年自然災害、北大荒的牛棚中,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改革開放的艱難而偉大的突進中,在我們國家的每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新華社前輩們一路風雨兼程,勇往直前。他們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新華人胸膛中燃燒的那一團熾熱的火焰——為黨瞭望,為國分憂,為人民說話,為歷史見證。這是黨的人民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是他們堅定不移的新聞理想。
在記者心路《把心化為一顆火種》中,她寫道:“通過筆下的人物傳遞到更多人的心靈中,讓我們的世界迸發出越來越多、越來越燦爛美好的光亮!”
時代變了,新聞理想依然閃爍著質樸的光芒,宛若一盞明燈,指明前行方向,讓人熱血沸騰。
對新聞業務的鉆研不變。
“采訪,采訪,再采訪”“理解,理解,再理解”。
在《寫給英雄母親的信》采制過程中,張嚴平從多方了解秦皇島市公安巡警防暴大隊隊長田川的英雄事跡,卻找不到區別于同類型報道的感動。按照慣例,彼時她所獲得的材料,已經足夠寫成一篇還不錯的通訊。可她對自己說:不!在專心、耐心、細心地突破中,張嚴平終于在與英雄母親的對話中找到了滾燙的關于愛的力量,寫出感人至深的文字。她告訴我們:“記者要寫好一個人物,僅僅采訪到幾個事例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這個人物活起來,有靈魂,有血肉,就必須去尋覓那些讓你心熱的、讓你流淚的、讓你愛的、讓你不寫出來就心里難受的感動。”
張嚴平對業務的專注也體現在對新聞作品的“打磨”中。在有關編輯的指導合作下,張嚴平多次思考標題、小標題等修改的價值,不斷磨礪“筆桿子”,練好“基本功”。在采訪手記《如何有一個好標題》中,張嚴平說,她向來把標題看得很重,標題就是一篇稿子的眼睛。“我一般是要先把這個印象素描畫出來之后為整篇稿子奠定一個基調,有時標題想不出來,一天稿子都開不了頭,晚上做夢都在想標題。”
時代變了,新聞業務依然是記者立身之本,宛若我們吃飯的糧米,深入采訪、去粗取精、嚴格打磨,才能留下“代表作”。
對優良傳統的發揚不變。
“大編輯,小記者”“勿忘人民”……
在汶川地震報道任務中,張嚴平回顧自己如何在一次次稿件被編輯們推翻重寫中得到錘煉。在“記者心路”《大編輯》中,她說,一篇報道的成果,不是記者一個人的功勞,它離不開背后若干好編輯的付出。“30年的記者生涯,我完全是在‘大編輯’們的引領培養下成長進步起來的。”正因為有了編輯們如同園丁和雕塑家一般的打磨,她才在新聞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寫越深。記者要敏銳地捕捉新聞線索,也要虛心接受編輯的建議與指導,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報道,這是記者應有的職業素養與追求。
在《新華社哺育了我》中,張嚴平說,在與前輩們的耳濡目染中,她慢慢體會到一種與文字的技巧完全無關的東西,它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結,一種對人民深厚的熱愛。“正如穆青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我們新華社提出的那穿越歷史、如黃鐘大呂般的四個大字——‘勿忘人民’……那是根與泥土的感情,相依相生;那是五指連心的感情,幸福著你的幸福,痛苦著你的痛苦;那是一個記者的初心與責任,信念與本色。”
時代變了,“大編輯、小記者”“勿忘人民”……這些寶貴精神財富,不能丟,要發揚。
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四句話——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
在講述采訪焦裕祿精神的過程中,張嚴平說耳邊總是回響起的那句老領導、老編輯的叮囑:“寫這篇稿子,要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呼喚的是什么?是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理想和信念。丟掉了這些,我們就會面臨亡黨亡國的危險。”在這片焦裕祿精神發源的熱土上,她走訪田間地頭、對話基層干部、傾聽百姓心聲。這篇《穿越時空的呼喚》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坐標。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
張嚴平喜歡將鏡頭對準普通人,找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從社區醫生王爭艷,到找水英雄申玉光、守窟人熱合曼,她說:“我在職業生涯中感覺到心靈的高尚與美好,我希望這種美好的高尚的東西能傳播得更遠。”當新聞工作者既能把握時代脈搏,又能俯身傾聽大地心跳,那些承載著民族精神的凡人微光,終將匯聚成照亮時代的精神火炬,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
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
為了寫出更有生命力的報道,張嚴平總是反復問自己“為什么”。在采訪手記《走進他的心靈世界》里,她從幾次修改的經歷講述人物報道的撰寫,需要“抓住本質的東西”;在《尋覓“感動”》里她說,要尋找、看見真正的感動。把人物看得真切了,才能把報道寫到人們心里。“堅持最樸素最有味道的文字,不要花里胡哨的東西,永遠不要賣弄什么。永遠把自己隱藏在里面,運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一個真正體味到的東西。”業務精湛需要技巧、需要錘煉、需要學習,更需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聞志向。
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
張嚴平在書中寫道:“記者永遠要記住,我走哪里,人家之所以對我好,有一定地位,無非是記者的這個‘招牌’,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能膨脹,不能飄飄然。這是我不斷告誡自己的。永遠腳踏實地,俯身朝下,這是你的責任所在。”“永遠不要擺著一個記者的架子去和人家相處,要以心換心,平等相待。”新聞工作者的優良作風最終體現在:當熱點消退后,你的報道是否仍在推動改變;當流量退潮時,你的作品是否經得起歷史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