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檢察機關在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2022-2025)》。這份白皮書詳盡地梳理了過去三年示范區內檢察機關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實踐與成效,體現了司法在保護知識產權中的創新與擔當,旨在強化司法協同,為示范區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
白皮書顯示,長三角示范區的檢察機關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深度合作,在處理知識產權案件、信息交流以及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展現出高度協同。在服務保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戰略的過程中,檢察機關建立并依托了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中心,推動多元化的糾紛解決、產權法制教育和跨部門協同司法。通過建立包括辦案合作、失信名單聯合懲戒及數字經濟保護在內的7項合作機制,他們成功推動了多起跨區域案件的解決。
同時,示范區的檢察機關與華東政法大學、長三角示范區執委會政策法規部合作設立了檢察一體化研究中心,聚焦司法協作等議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通過案例研討、聯合培訓等方式,逐步統一公安和檢察部門在證據收集和認定策略上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了案件處理的高效性和質量。
回顧過去三年,示范區內的檢察機關全力以赴,對知識產權犯罪實施全鏈條打擊,共處理了67件涉及167人/單位的審查逮捕案件,以及148件涉及538名嫌疑人或單位的審查起訴案件。在此期間,民事監督及公益訴訟案件也有所增加,共涉及4起民事案件和5起公益訴訟案件。案件類型主要以侵犯商標權為主,且呈現出團伙化、鏈條化、網絡化和跨區域的復雜特點。
據白皮書透露,示范區檢察機關處理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刑事案件占總數的95%,其中79.1%是針對商標權的侵犯,侵犯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的案件占比為20.9%。侵犯對象從時尚商品擴展到了食品、電子產品和工業用品等更多領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大部分案件涉及多人犯罪,且犯罪環節復雜,網絡銷售手段廣泛使用,加大了執法和定罪的難度。
發布會上還展示了陸某某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案,饒某某等11人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商品系列案,以及朱某福等48人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商品案等九個由三地檢察機關聯辦的知識產權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不僅體現了示范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實績,也為未來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了參考,彰顯了檢察機關堅決維護知識產權、打擊犯罪的力度與決心。
原標題:《長三角示范區發布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郭劍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