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對于防護能力超強的戰列艦而言,較為普通的海戰攻擊,大多只相當于“撓癢癢”,并不能對其造成什么明顯傷害,在火炮為主的海戰時代,魚雷和大口徑艦炮是攻擊戰列艦效果最為明顯的武器裝備,現代的反艦導彈其實也可以對戰列艦造成明顯的傷害,一般認為,在導彈出現之前,魚雷對于戰列艦等大型水面戰艦的威脅更大,這是為何呢?
對于戰列艦:魚雷、大口徑穿甲彈和導彈,哪個造成的傷害更高?
二戰中,1941年11月,英國海軍皇家方舟號航母被德國潛艇一發魚雷擊沉,1941年5月,英國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380毫米主炮“一發入魂”,1967年10月,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埃及冥河反艦導彈擊沉,這是導彈時代中,反艦導彈“首開戰績”,不過,埃拉特號實際后面又挨了3發才被擊沉,謝菲爾德號算是被一發反艦導彈損毀,最終導致沉沒的。
不過,相比較而言,被一發魚雷直接癱瘓或者擊沉的大型水面艦艇很多,但是被戰列艦主炮一發擊沉的卻很少,而反艦導彈本身的實戰戰例很少,為何魚雷的戰績更好一些呢?這與魚雷、艦炮、導彈的各自毀傷效果差異有關。
1、一邊“涼快”去,反艦導彈重在削弱艦艇戰斗力
作為現代反艦武器主力,反艦導彈可以在數百公里外準確命中敵方艦艇,擁有飛行速度快、攔截難度高、命中精度高、射程遠等特點,不過反艦導彈很難做到直接擊沉主力水面艦艇,如美軍進行的相關試驗中,導彈擊中靶艦,雖然攻擊效果很強,不過靶艦可以扛住多發導彈都不會沉沒,另外,如打漁船的“熊三”,船也穩穩當當的回家了,另一個原因在于,普通漁船的外殼太“薄”,導彈會直接擊穿而無法觸發。
2000年時,烏克蘭漁船曾被俄羅斯演習部隊誤判為靶艦,直接挨了一發P-35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不過萬幸的是,該導彈并沒有裝藥,直接打穿該船的上層建筑,留下了個大洞就墜海了,更幸運的是,漁船的船員當時都在船尾吃飯,所以躲過一劫,否則,直接硬抗一發重4.5噸,戰斗部高達1噸的P-35,這艘船即便是還能飄著,意義也不大了。
不過這里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反艦導彈的攻擊目標為艦船的水線以上的側舷及上層建筑,會因為爆炸沖擊波以及破片的威力對艦艇內部產生傷害,摧毀艦船的重要艙室和電子設備,這樣艦船雖然沒有沉沒,但是因為重創已經基本失去作戰能力,在海軍作戰體系中,失去作戰能力的艦艇,和沉船差別不大,即便不被“補刀”,因為現代艦艇的線路和電子設備更加復雜,拖回去修理的時間和費用也遠高于二戰時代,如失火的“好人理查德”好兩棲攻擊艦,就是因為修理費用比造新艦還要高。
另外,反艦導彈也會引發大火等其他衍生傷害,如1982年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4100噸的艦體被一發700公斤的飛魚導彈命中,造成了嚴重毀傷,其實該彈的彈頭并沒爆炸,但是命中還是造成了該艦的動力喪失,損管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更嚴重的是彈體內剩余的燃料引發了大火,大火不斷的蔓延,迅速達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在苦苦掙扎了6天之后,該艦沉入大海。
所以,謝菲爾德號雖然不是被反艦導彈直接擊沉,但是還是沉沒于導彈命中后的次生大火,最終被燒沉,以當時的情況而言,即便當時沒有燒沉,其實也沒有多少修復的必要了。
2、“鋼鐵彈雨”來襲,艦炮穿甲彈直接硬砸
對比反艦導彈,戰列艦、巡洋艦大口徑艦炮所發射的穿甲彈,可以攻擊艦艇的水線部位,也可以“彈雨”爆砸對方的甲板等部位,穿甲彈在擊穿艦體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破片,并可能切斷艦艇的重要電路,彈丸在戰艦內部爆炸的威力同樣會造成嚴重的毀傷效果,如造成動力系統或指揮中心癱瘓,艦炮系統無法反擊等。
不過艦炮的命中率很低,所以只能依靠大量發射炮彈來彌補命中不足,提高命中的機會,另外,戰列艦大口徑艦炮對戰時,炮彈入水后仍然擊穿戰艦水下裝甲的“水中彈”,也會造成戰艦大量進水,并很有可能造成動力系統故障。
如1942年瓜島戰役中,日軍比睿號戰列艦遭遇美軍驅逐艦拉菲號近距離火炮齊射,雖然只是中小口徑艦炮,但還是造成了艦隊高級指揮官全部重傷,上層建筑火災等嚴重后果,最后傷勢太重只能自沉,實際就是因為重要部位損毀造成的。
其實,戰列艦等大型戰艦在多數海戰中都可以扛住相當多的大口徑炮彈打擊,像胡德號那樣,大口徑的穿甲彈直接擊沉戰列艦、巡洋艦的機會很少,一般是被命中了彈藥庫造成的殉爆引發沉沒,但是多數時候,如果損管及時,大型戰艦即便被大口徑穿甲彈命中多次,也仍有幸存的機會。
如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戰列艦巡洋艦瘋狂的進行艦炮互射,雖然有幾艘艦艇沉沒,不過大多數艦艇都至少身中數彈,德國德弗林格爾號戰巡被命中17次,呂佐號中彈24發,都跌跌撞撞的返回了港口,二戰時,1943年,厭戰號戰列艦被德軍飛機用“弗里茨-X”制導炸彈命中3次,直接擊穿了6層甲板,動力室被炸的面目全非,船底也被“開了”大洞造成了5000噸進水,但是厭戰后還是被拖回并進行了大修;1944年的蘇高里海峽海戰中,日軍山城號戰列艦被美軍六艘戰列艦的輪番炮擊,雖然已經被打得面目全非,不過山城號實際上并沒有沉沒,最后是魚雷擊中引發了傾覆沉沒。
3、一發“攔腰斬”,魚雷是水面艦艇克星
魚雷主要攻擊的是戰艦的水線以下部分,即便是二戰時代,大型戰艦增加了魚雷突出部,增加了大量水密隔艙的設計,魚雷的威力依舊不容小覷,有統計數據表明,二戰中沉沒的大型水面戰艦中,35%是被魚雷擊沉的,32%是被炸彈,只有18%是被炮彈擊沉的,一般需要上千發的炮彈才可能擊沉1艘巡洋艦,而魚雷對于戰艦的“傷害值”如此之高,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簡單來說,水的密度是空氣的1000倍,同樣當量的爆炸發生時,水下傳遞的能量也是空氣的1000倍,也就是“倍增效應”,加上水具有不可壓縮的特點,魚雷在命中艦底爆炸時,會以每秒6000-7000米的速度迅速膨脹,沖擊的能量很難向其他方向傳遞,艦船底部就成了最“脆弱”的地方,強大的沖擊波可以直接擊穿船底,并進一步沖擊其他艙室,這也是同樣裝藥的魚雷,威力看起來比導彈和炮彈威力大的原因。
一般,艦船的動力系統、油料倉庫和彈藥庫都會設計在水線以下靠近底部的位置上,魚雷爆炸的巨大威力會直接沖擊這一位置,1941年,英國巴勒姆號戰列艦被德軍潛艇腳近距離命中3發魚雷,直接引發了彈藥庫爆炸,迅速就沉沒了,對于許多中小型艦艇而言,很有可能就是一發“攔腰斬”,直接沖斷龍骨,戰列艦等大型艦艇雖然多數會扛住一發魚雷,不過魚雷產生的影響仍在繼續。
因為魚雷會破壞艦艇的抗沉能力,艦船底部被魚雷攻擊產生的大洞會造成大量的進水,爆炸沖擊波還會造成艙壁裂縫,讓進水的威脅加劇,雖然進水的數量與損管的速度、水密艙的設計都有很大關系,但是進水會直接影響戰艦的儲備浮力,并可能會淹沒彈藥艙或動力艙等位置,艦船不僅航行速度會受影響,還會發生重心偏移,不得不進行另一側艙室的主動“灌水”,以保持艦艇的平衡,但是水“灌”太多了,還是會導致戰艦沉沒,這已是潛艇利用魚雷大型戰艦時,經常會朝一側施放魚雷的原因之一。
當然,魚雷雖然威力大,相當于水面艦艇克星,但是二戰時代魚雷的射程都比較有限,如美軍的MK-14型魚雷,射程為4.1公里(41節)/8.2公里(31節),德軍的G-7魚雷也差不多,射程為6公里(41節)/14公里(30節),當時射程較大的是日軍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其2.8噸的重量幾乎是前兩者的2倍,射程為15公里(48節)/40公里(36節),就魚雷的平均射程而言,其實比不上當時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加上驅逐艦等護航艦艇的存在,潛艇想要利用魚雷偷襲大型水面艦艇,難度還是很大的,即便是航母艦載機投放魚雷,攻擊的成功率也不是很容易容易保證。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僅中一枚魚雷就幾乎沉沒的戰列艦
1915年1月,英國皇家海軍可畏號戰列艦被魚雷擊中沉沒的過程,其實很直接的詮釋了魚雷的威力,當時可畏號被德軍U-24潛艇一發魚雷直接命中了鍋爐倉的位置,雖然已經大量進水,但是,可畏號作為一艘1萬5000噸的戰艦,“尊嚴”讓它還能堅挺一會,同時,可畏號的艦長認為,自己可以沖到37公里外的海岸處,不過20分鐘后,可畏號就發生了向右20度的傾斜,已經沒什么修正的可能性,最終不得不棄船。
隨后,德軍潛艇再命中可畏號一發魚雷完成了“補刀”,可畏號全艦780人只有224人生還,艦長留在了艦橋選擇了與艦同沉,可畏號從凌晨2時20分被命中到4時50分沉沒,實際只有2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