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中國足協U21聯賽上演了一場令人瞠目的比賽:上海申花U21隊以15-0狂勝贛州瑞獅U21隊,創下賽事恢復完整建制后的最大分差紀錄。這場“屠殺”不僅暴露了中國足球青訓體系的巨大鴻溝,更折射出職業俱樂部在梯隊建設上的深層矛盾。從“金元時代”的虛假繁榮到如今的“實力斷層”,U21聯賽的比分背后,是中國足球青訓生態的縮影。
一、比分懸殊的直接原因:實力差距與投入失衡俱樂部層級與青訓資源的鴻溝
上海申花作為中超傳統強隊,其U21梯隊依托一線隊的資源支持,擁有系統的青訓體系和穩定的資金投入。反觀贛州瑞獅(中乙俱樂部),盡管近年在中乙表現尚可,但受限于資金和運營能力,U21梯隊更多淪為“一線隊附屬品”,青訓投入和人才儲備難以與中超球隊抗衡。例如,贛州瑞獅一線隊在中乙首階段僅取得1勝4平,其U21隊更因資源傾斜不足,成為“專業選手與業余選手對話”的典型。
青訓理念的差異
申花等強隊將U21聯賽視為“一線隊人才庫”,通過高強度比賽錘煉年輕球員(如龐開元戴帽、王漢龍梅開二度等表現),并積極推動超齡球員與一線隊聯動。而部分中下游俱樂部則將U21隊視為“消耗品”,缺乏長期規劃,甚至默許年輕球員被一線隊“掐尖”,導致梯隊建設淪為形式。
賽制設計的局限性
當前U21聯賽雖實行主客場雙循環,但缺乏升降級機制,弱隊缺乏競爭動力。例如,北京國安U21隊因青訓斷檔遭遇“三連敗”,而贛州瑞獅等隊則因“保一線隊優先”策略放棄U21聯賽,進一步加劇強弱分化。
二、比分背后的深層問題:中國青訓的系統性危機青訓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
中超俱樂部憑借商業收入和品牌效應,能夠吸引優質青訓教練、先進訓練設施和國際化選材渠道;而中乙及以下俱樂部則因資金短缺,青訓淪為“廉價勞動力”培養基地。例如,申花U21隊中多名球員被一線隊征調,而贛州瑞獅的梯隊球員甚至難以獲得穩定出場機會。
“金元退潮”后的青訓空心化
金元時代結束后,中超俱樂部普遍收縮投入,青訓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多數俱樂部僅維持象征性梯隊建設,導致U21球員數量銳減、質量下滑。例如,2000年代中前期出生的球員本應是當前U21主力,但因早期青訓斷層,人才儲備已顯不足。
競賽體系的功利化陷阱
當前U21聯賽的“以賽代練”目標因強弱分化而失效。強隊通過“碾壓式勝利”積累數據,弱隊則因屢戰屢敗喪失信心,比賽淪為“走過場”。例如,北京國安U21隊3連敗,場均失球超3個,暴露出戰術僵化和心理崩塌的雙重危機。
三、破局之道:從“形式主義”到“生態重構”改革賽制,引入升降級機制
中國足協計劃于2025賽季推出U21聯賽升降級制度,通過“末位淘汰”和“升級獎勵”(如冠亞軍直通中乙)激發弱隊動力。此舉可避免強隊“一家獨大”,同時倒逼俱樂部重視青訓投入。
推動青訓資源均衡化財政支持:設立青訓專項基金,對中下游俱樂部提供補貼,縮小資源差距。
人才流動:建立全國青訓聯盟,強制中超俱樂部向低級別聯賽輸送一定比例的年輕球員。
教練培養:引入歐洲青訓體系,通過認證制度提升基層教練水平。
重塑競賽價值,回歸青訓本質
實戰導向:增加U21球員在職業聯賽中的出場機會(如中超“U23政策”優化),減少“為練而練”的無效比賽。
數據透明化:公開青訓投入、球員成長軌跡等數據,接受社會監督。
國際對標:借鑒日本J聯賽U22特別指定選手制度,建立職業梯隊與校園足球的銜接通道。
總結:從“15-0”到“15年”,中國足球需要耐心
U21聯賽的比分不僅是數字的懸殊,更是中國足球青訓體系積弊的集中爆發。若不能從資源分配、賽制改革、理念重塑等層面系統性破局,類似的“屠殺”將長期存在,最終侵蝕中國足球的未來根基。或許正如北青體育所言:“15-0的比分,照見的是中國足球的‘專業選手與業余選手對話’的荒誕現實。”而要終結這一荒誕,需要的不僅是足協的頂層設計,更是整個行業對青訓價值的重新認知與長期堅守。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點點關注,不再迷路!
作者:楓橋落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