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也就是昨天,教皇方濟各在其寓所逝世,享年88歲。本來是好奇想查查新教皇是如何選出來的,結(jié)果越查越有意思,還連帶著看了部關(guān)于教皇選舉的電影。今天整理下相關(guān)內(nèi)容和大家分享。
教皇(拉丁語:papa)也譯作教宗或羅馬主教,是天主教會的領(lǐng)袖兼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在天主教會里有一大堆頭銜,不亞于中國古代皇帝死后給的一堆謚號,不過人家是活著就有的。
根據(jù)2024年《宗座年鑒》登載的排序,教皇現(xiàn)在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在世之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西方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及天主眾仆之仆。
教皇的拉丁文原詞“papa”就是“爸爸”的意思,原本是對主教的昵呼。后來成為了正式稱謂。所以英語國家有時也對教皇敬稱為“圣父”(Holy Father),其意為“神圣之父”,需要注意的是其與三位一體所指的圣父不同。
不過教皇并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慢慢形成的,根據(jù)天主教《宗徒大事錄》記載,天主教剛剛產(chǎn)生時,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耶穌的門徒們無法公開傳教,所以大部分基督徒的聚會是分散在各個信徒的家庭中進行的,因此聚會地點相當分散,這些家庭聚會漸漸地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教區(qū)的概念,在教區(qū)中就讓最虔誠、最有號召力的長老作為主教帶領(lǐng)教徒。
后來羅馬帝國皇帝把天主教作為國教,并在帝國領(lǐng)土內(nèi)設立了五個主教,分別為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和耶路撒冷主教。這五個主教原本明爭暗斗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但此后羅馬帝國滅亡,喪失了對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的控制權(quán)。只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領(lǐng)袖,而羅馬主教在此后的蠻族和匈奴人入侵中數(shù)次出面談判成功,威望大增,逐漸成為了歐洲的實權(quán)人物。
再加上最早在羅馬傳教的耶穌十二弟子之首的圣徒彼得(也譯作“伯多祿”或“伯鐸”)被羅馬皇帝尼祿殺死殉道,據(jù)傳其被殺死時,羅馬官兵應他的要求將其倒釘在十字架上,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一樣端正地釘十字架。作為羅馬教會首任主教,他被天主教追認為天主教會第一任教宗,那么此后的羅馬主教也就擁有主教正統(tǒng),賦予了最尊崇的地位,最終成為了教皇。
教皇被天主教會認為是耶穌在當今世界的代表,擁有訓誨、圣化、治理三項神權(quán)。其主要任務是領(lǐng)導教會并將信仰傳布到世界各個角落。教宗的教務職權(quán)被稱為“圣座”,除了負責管理天主教會,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為國際法承認的主權(quán)實體,可與世界各國締結(jié)外交關(guān)系。
教皇的皇冠,也稱三重冕,象征教宗之訓誨、圣化、治理三項神權(quán)
接下來說下教皇的選舉,
教皇當選后就是終身有效,但中途可辭職。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后,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被稱為“宗座出缺”。將由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互選產(chǎn)生的。
以教皇去世為例,和大家說說具體的流程,儀式感很強且很有意思。
教皇被醫(yī)生確認去世后,首先是要召喚當時在身邊地位最重要或尊崇的幾個重要人物進入房間,儀式性地叫喚教皇的教名三次,從而見證確實已經(jīng)去世,然后由總務樞機上前取下代表教皇權(quán)力的指環(huán)并封閉大門。
然后是儀式化地當場破壞指環(huán)。這是因為這枚戒指在古代是作為印章使用的,一般是給裝書面命令的信封上封印用,類似于中國古代皇帝的玉璽,所以必須馬上處理掉以提防在空窗期有人以他名義別有用心干壞事。
同時要更改梵蒂岡出具文件和信函上的徽號,在沒有教皇的空窗期徽號上不能有代表教皇的三重冠圖標,表示現(xiàn)在沒有教皇,屬于“座主從缺”狀態(tài)。
教皇活著的時候
老教皇死了新教皇還沒繼位
在那一該還要通知全世界所有有資格的紅衣主教馬上趕往梵蒂岡為教皇送殯并在此后進行閉門投票選舉。
選舉時所有大主教要全部關(guān)起來,吃睡在一起,樞密處負責每天這些人的吃喝拉撒以及醫(yī)療服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選出新任教皇,選不出結(jié)果誰也不能走,一輪一輪投,每輪投完的選票就加色素燒掉。然后全世界的記者在廣場直播教廷的煙囪,冒黑煙就是沒選出來,冒白煙就是選出來了。
而這個關(guān)起來選舉的地點就是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Sistine Chapel),里面有赫赫有名的米開朗基羅所畫的《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兩幅巨著,投票就是在巨型油畫下進行。
至于教皇的候選人,理論上說只要是單身的男性基督徒都可以當選,但實際上就是參與投票的那一百多位紅衣主教。
選舉流程是先提名10位主教,然后分別投票,選出前三票數(shù)的主教,然后再分別多輪投票,直到某位主教拿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shù)票,在這一輪一輪的投票中間會休息、吃飯、睡覺、互相游說等,但不能打電話,也不能外出或看報紙電視接受外界信息,近代最長是搞了5天才選出來。但歷史上有一次搞了三年才選出,其中有幾位紅衣主教都死在投票過程中了。
待選舉結(jié)果出后,也被關(guān)在里面的總務樞機(秘書長)會儀式性地用拉丁文去問勝出者“是不是接受選舉結(jié)果?”。理論上可以拒絕但歷史上還沒出現(xiàn)過。
接受后如果該獲勝者還不是紅衣主教級別的,會馬上舉行灌頂儀式升級為主教;當然如前面所說實際上肯定是從紅衣主教里選出來的。
接下來總務樞機接著用拉丁文問“你要以什么名字出道?”,那個獲勝者就會說一個自己希望被叫的新名字,例如剛?cè)ナ赖姆綕鳎‵rancisco)教皇,他原先的稱謂是伯格里奧大主教,投票獲勝后就改叫方濟各。
然后大家打開大門,新教皇會被領(lǐng)去到“淚室”,就是教皇的服裝間,在這里更換專門的教皇加冕服裝。換好衣服后會前往面對廣場的圣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臺,由執(zhí)行主祭宣布“我們有新教皇啦!”;接下來新教皇會發(fā)表《致羅馬和全世界》的演說和宗教儀式,給自己和大家降福。
說說這些年的幾位教皇。
首先是1978年當選的若望保祿二世。他是波蘭人也是自1522年以來首位非意大利人當教皇。他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曾是波蘭克拉科夫的主教,自身的經(jīng)歷讓他極度反感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主義思想,1981年其被一名狂熱的穆斯林槍手槍擊,中了兩槍經(jīng)六小時手術(shù)后脫離險境。2006 年意大利宣布調(diào)查結(jié)果認定前蘇聯(lián)操縱了此次刺殺,因他一直宣傳反蘇和反共思想。
若望保祿二世于2005年4月2日逝世后,4月18日選舉會議舉行,用了不足1天即選出德國籍主教若瑟·拉青格為新任教皇,改名號為本篤十六世。不過在2013年2月11日,時年85歲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宣布由于健康因素于2月28日退位,成為公元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請辭的教皇。
2013年3月13日,梵蒂岡宣布阿根廷的樞機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當選教皇,名號為方濟各,他是首位出身于歐洲以外地區(qū)的教皇,不過他的祖籍是意大利。
方濟各教皇在天主教世界上的評價二極分化。
一方面他強調(diào)包容,在2013年3月28日履行天主教圣周四的洗腳禮時,前往羅馬一間少年監(jiān)獄,為12名少年犯洗腳,包括穆斯林和少女。這是歷史上教宗首次至到監(jiān)獄履行洗腳禮、首次為女性洗腳、首次為穆斯林洗腳。此外他公開宣布接納同性戀者和LGBT,公開和伊斯蘭教領(lǐng)袖見面,強調(diào)多元化,被認為是歐洲白左的代表性人物。
另一方面他一反若望保祿二世的反共產(chǎn)主義傾向,主動同中國接觸并認可中國政府冊封的主教,緩和同東正教的關(guān)系,出訪古巴,拒絕譴責普京對烏克蘭的侵略,也遭到了西方主流的譴責。
方濟各教皇在2025年4月20日去世前,接見了美國副總統(tǒng)JD·萬斯,也是其任內(nèi)最后一次公開接見。2025年4月21日當?shù)貢r間上午9點45分,也就是天主教慶祝耶穌復活的復活節(jié)期間,總務樞機凱文·若澤·法雷爾通過梵蒂岡電視臺宣讀聲明:“親愛的弟兄姐妹,我懷著沉痛的心情,宣布我們的教宗方濟各去世。今天早上7點35分,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回到了天父的家。”
最后說下那個關(guān)于教皇選舉的電影,是由Dan Brown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天使與魔鬼》,湯姆 漢克斯主演的,里面的故事雖然是虛構(gòu)的,但幾乎所有細節(jié)都是真實的,感興趣可以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