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三點,位于上海的弄堂之中,一對韓國情侶悄悄地坐在二十四小時便利店前,從容地、緩緩地享受著關東煮;
一位德國背包客牢牢地握著刀叉,可是仍然艱難地嘗試重慶火鍋里的毛肚;
而一名來自紐約的博主則縮在成都茶館的一隅,平靜地、仔細地記錄下大爺掏耳朵的那個片刻。這些特別而又真實的畫面,漸漸地勾勒出當今中國最為奇特的旅行景象。
當2921.8萬人次外國游客涌入中國街頭,他們用腳步丈量的不再是故宮長城,而是菜市場的塑料袋美學和單杠上旋轉的大爺。
上海南京東路的國際面孔比例“噌噌”地飆升至5.22%,在這條有著百年歷史的商業街清晨六點的時候,法式面包店,與蔥油餅攤同時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意大利建筑師Luca舉著手機,輕松愉快地直播著油條入鍋的那一瞬間,而且380萬觀眾在屏幕前靜靜地見證了面團那令人驚嘆的膨脹奇跡。
"這里每個塑料袋都是藝術品",荷蘭設計師Mieke的行李箱塞滿印著"謝謝惠顧"的透明戰利品,她在阿姆斯特丹的個展將用200個中國塑料袋拼貼裝置藝術。
廣州泮塘五約的青石板路上,剛參加完米蘭時裝周的巴西超模跟著賣馬蹄糕的阿婆學粵語吆喝。巷口涼茶鋪的苦味讓她皺眉,卻在社交平臺收獲53萬點贊。
"這比T臺更有生命力",她在vlog里撕掉止痛貼,露出拔火罐的圓形印記北京五道營胡同的咖啡師不得不增設英文手沖課程,因為總被舉著長焦鏡頭的老外誤認為行為藝術。
重慶防空洞火鍋店的阿姨們,輕輕松松地具備著,比外交官還要更為精準的文化翻譯本領。她們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巧妙地進行轉化;在火鍋那騰騰的熱氣之中,傳遞著別樣的文化韻味。
當德國游客打算用刀叉來拆解毛肚之際,她們即刻抓住了對方的手腕;并且還向其演示了猶如“七上八下”般的燙涮節奏。
"現在我能閉眼分辨黃喉和鴨腸的脆度",柏林程序員Max的探店視頻讓四川方言教學片段播放量突破千萬。
這種原始而鮮活的交互,正在重構旅游經濟的底層邏輯——蘇州文旅局推出"園林早茶漫步卡"三個月帶動周邊社區商鋪營業額提升217%。
深夜的成都玉林西路,新加坡家庭,跟著TikTok攻略,尋找“趙雷歌里的小酒館”,不過他們卻迷路在了社區麻將館的聲浪之中。
英國博主無意間拍下十元蓋碗茶與威士忌杯的碰撞,這條30秒短視頻讓人民公園鶴鳴茶社成為倫敦設計圈新晉靈感源。
當莫斯科游客在抖音發布單杠失敗集錦,北京地壇公園的大爺們開始收到國際健身器材品牌的合作邀約。
這些碎片,正在慢慢拼湊出嶄新的中國敘事。文旅部的數據表明,外國游客在菜市場停留的時間,相較于在美術館停留的時間,多了1.7倍之多;社區便利店的消費頻次,比景區紀念品店高出3倍。
當巴黎的留學生驚訝地發現,凌晨兩點竟然能夠買到熱乎乎的包子,其實他們也許沒察覺到,自己正目睹著城市細微之處的極致浪漫——那24小時不停業的人間煙火,實際上是當代最為動人的東方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