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級基層科協在科協戰線的實踐工作中,不斷涌現出有創新、有實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亮點。本號將擇優陸續刊出基層科協工作亮點,為科協基層工作者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踐點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近年來,杭州市余杭區科協積極探索公共場館科普化建設新路徑,堅持點線面相結合,強化部門協同,抓好要素保障,推動形成百丈鎮鄉村博物館科普化建設的工作模式,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和區域科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為高質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賦能添力。
示范引領,提升鄉村博物館科普化的服務能力
余杭區科協著力打造百丈鎮“文旅、文創、文化、文明”四個高地,結合得天獨厚的科普資源,融入歷史文化、美麗鄉村、前沿科普等元素,有效整合當地19家鄉村博物館,通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進一步激發公共場館的輻射效應,徹底打通科普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博物館集群俯視圖
2024年,溪口村10家鄉村博物館開展科普活動152場,受惠群眾8200余人次,吸引游客超過30萬人次,取得良好社會效益。“鄉村博物館如何讓鄉土文化‘活’起來”于今年2月15日被浙江衛視新聞欄目深度報道。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百丈星空”品牌系列活動榮獲2024年度長三角優秀科技志愿服務品牌活動。
串點成線,打造鄉村博物館科普化的研學線路
余杭區科協打造了多條鄉村博物館科普化的研學線路。
蔡志忠文化館
海飄來文化藝術館
清廉博物館
小強公益書屋
文化主題線路包括蔡志忠文化館、海飄來文化藝術館、清廉博物館、小強公益書屋等點位,把現代漫畫大師蔡志忠的優秀作品、廉潔文化宣傳教育和鄉村公益書屋建設等串聯起來,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下,提升居民的科學素質和鄉村精神文明風貌,助力鄉村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足。
杭州農歷博物館
半山村零碳館
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
科創主題線路包括杭州農歷博物館、半山村零碳館、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等點位,把以全國首個農歷農事為主題的博物館、村級“零碳館”和用北宋科學家沈括命名的智能教育天文臺等串聯起來,體現百丈鎮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綠色科普成為鄉村最亮麗的底色。
傳梭博物館
青瓷藝術館
玩竹博物館
非遺主題線路包括傳梭博物館、青瓷藝術館、玩竹博物館等點位,把代表浙江非遺傳承項目的紡梭主題博物館、青瓷藝術館和竹文化博物館等串聯起來,通過大量的場景復原和藝術裝置,展示了各種非遺產品的故事及其情感價值和文化價值,讓更多人了解、欣賞和傳承非遺文化。
以線擴面,搭建鄉村博物館科普化的平臺模式
“共富工坊”模式:堅持黨建引領,以組織共建筑牢發展基石、以人才引擎激活發展動能、以產業振興共謀發展藍圖,通過黨支部牽頭、經濟組織聯合、鄉村農民合作,按照“基地+景點+產業”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集技能培訓、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等一體的服務平臺,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經濟壯大。
蔡志忠文化館研學
清廉博物館研學
杭州農歷博物館研學
傳梭博物館游學
浙江衛視“村博奇妙夜”之童年環游記
教育“雙減”模式:發揮鄉村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發展提供肥沃土壤。積極倡導科學普及從娃娃抓起的理念,推動教育“雙減”課后服務模式創新,打通鄉村博物館科普講解、線下體驗、基地研學的全鏈條科普服務,如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打造“百丈星空”品牌系列活動,以厚植科普種子促進當地教育文化發展。
“老年學堂”模式:聚焦“文化養老”民生實事需求,以“學習型養老”思維,撬動老年教育發展新機遇,建設“老年學堂”,開設“文藝+”“健康+”“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課程,以老年群體為主要科普對象,通過課堂講座和現場互動形式,豐富群眾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余杭區科協表示,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科普法》,推動科普法在基層落地見效,進一步優化科普服務和科普產品供給機制,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優質高效、開放持續的科普服務,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來源:杭州市余杭區科協、余杭區百丈鎮科協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