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退休的前輩多吉占堆同志出版了個人作品集,我有幸成為第一個從出版社拿到樣書的人。捧讀這部作品,無論手里還是心里,都感覺沉甸甸的。
手頭感覺重,是因為全書有30萬字,413頁,圖文并茂,裝幀、設計、印刷都比較考究,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心里感覺重,是因為全書盡管只有78篇新聞作品,但集中體現了作者新聞報道的風格與特點,也是作者36年精彩新聞生涯的濃縮與見證,經得起讀者檢驗。
多吉占堆同志1987年從中國新聞學院畢業后到新華社西藏分社工作,一直從事新聞采編業務工作,直至2023年底榮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高原新聞事業。36年間,他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常年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社會生活第一線,經歷并見證了36年間西藏自治區發生的各類重大新聞事件,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秉持“把每條稿件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經營”的理念,采寫了大量新聞、紀實類稿件,總量達數千條,作出了黨的新聞人和高原“新華人”應有的貢獻。
作為高原新聞人中的一員,我曾經在多吉占堆同志的領導下從事新聞采編工作24年。我們曾多次共同深入新聞事件第一線,共同經歷和見證了社會主義新西藏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也正因如此,對我來說,捧讀他的這部作品集,字里行間能讀出更多別樣的深情,別樣的感觸。
作者在自序《與雪域高原同行》中寫道:“我相信,把這些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新聞作品整合在一起留下來,能夠成為新西藏過去這段時期的一個縮影,也是這段光榮歲月的一個注腳。”“希冀于從一名藏族記者的視角,客觀而真實地呈現新西藏歷史之變遷,高原人生命之燦爛。”
我認為這兩句話道出了作者出版作品集的初衷和深思。依著這兩句話,用心體會每一篇作品體現的主旨和情感,我想,這樣一來,讀者一定能讀出更多的意涵。
作品集分為“歷史的瞬間”“時代的車輪”“文脈的傳承”“科技的翅膀”“攀登的力量”“奮斗的人生”六輯,分別收錄有關時事政治、經濟建設、民族文化、藏醫藏藥、登山探險、典型人物等主題的稿件,每一輯中安排一篇代表作品“領銜”,突出每輯的主題和亮點,其他稿件則按時間順序排列。
有過多年新聞從業經歷的人很容易理解,從數千篇稿件中篩選出幾十篇集納成書,這對作者而言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正如作者在后記中透露的:“因書稿篇幅所限,篩選稿件是件很難下手的事情。稿件一刪再刪,最終不少自己喜歡的作品也無法入選;有的重要稿件,則因題材沖突、時過境遷、傳播區域等種種原因,不得不‘忍痛割愛’,著實有些遺憾。”
讀著書中的一篇篇稿件,我仿佛跟隨前輩的腳步,從1987年慢慢來到2023年;如果再加上自己的聯想,我仿佛和作者一起,再次經歷一幕幕工作場景,一次次大小事件,與一個個采訪對象娓娓交談……
新聞界有種說法:“新聞是易碎品。”我當年上大學時,不止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講過這句話。記者一生中要經歷、采訪很多新聞事件,新聞稿件在當時發揮了一定的傳播價值,但時過境遷,往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被時代和歷史所淹沒。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年的新聞實踐使我相信,有一些新聞作品,它深刻、細膩地描繪了某個歷史瞬間,幾十年過去后,當人們再次讀到這些作品,就仿佛回到歷史的深處。記錄歷史、見證歲月的作品,必然成為穿越時空的永恒。
捧讀《雪域新生》,我常常產生這種感覺:閱讀中,我更注重那些能真實展現歷史瞬間的故事、場景和細節,這些文字能瞬間吸引我抵達新聞事件的現場,讓我看到“歲月的浪花”,讀到“歷史的注腳”。
人們常說:干記者這行是很辛苦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但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也是富裕的。因為記者比普通人有更多機會深入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經歷、見聞和見識也在這過程中成倍地增長;因為報道的需要,有機會采訪、結識各行各業的人物,無形中會把采訪對象的人生經歷變成自己的經歷,把別人的經驗和智慧變成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在記錄別人的同時也在記錄自己……這樣的記者人生,是不是要比普通人豐富很多、寬廣很多?
《雪域新生》已不僅僅是多吉占堆同志個人的新聞作品集,更是一部記錄資深新聞人難忘歲月的珍貴寫真。
來源:西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