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超1.2億人受益。這條跨越山川的“人工天河”,不僅改寫了中國北方的水資源地圖,更承載著無數普通人的奉獻與犧牲。
他們中有背井離鄉的移民,有冒死攻堅的工程師,也有默默守護水源的“守井人”。
01 “拆了祖屋,只為北方人喝上一口甜水”
在湖北鄖陽,丹江口水庫的水面下,沉睡著數十座村莊。
作家梅潔回到故鄉時,發現童年的家園已淹沒在碧波之下。
她寫道:“故鄉沉沒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這背后,是湖北、河南兩省34.5萬移民的集體告別。
一位名叫王秀蘭(化名)的移民回憶,搬遷前夜,她帶著全家人在老屋前磕了三個頭,挖了一捧土裝進布袋。
“祖祖輩輩的墳都在這里,但國家需要水,我們不能拖后腿。”搬遷當天,村里老人抱著門框不肯松手,年輕人硬是含淚將他們抬上了車。
移民新村建在陌生的平原,村民們起初連小麥和玉米都分不清,但為了“北方人能喝上好水”,他們用十年時間重建了家園。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中,10萬民工曾用肩挑背扛筑起第一代壩體。
半個世紀后,工程師們要在老壩上澆筑新混凝土,民間一度質疑:“新舊壩體能否扛住百億噸庫水?”
十年的考驗證明,它不僅安然無恙,還創下了世界水利工程的技術奇跡。
02 “頭頂黃河水,我們在刀尖上修隧道”
南水北調最險峻的工程,莫過于“穿黃”,即讓漢江水從黃河底部40米深處穿行而過。
2009年,鄭州孤柏嘴工地上,德式盾構機突然卡在黃河古河道中,刀盤被硬巖崩碎。
工程師張建國帶著團隊鉆進壓力相當于深海的高壓艙,徒手更換刀具。“每進去一次,耳朵像被針扎,但沒人退縮。因為黃河水就在頭頂,退一步就是潰壩。”
在焦作,總干渠需從城區中心穿過。
這里北高南低,落差近百米。工程師們最終選擇“穿城而過”,為此挖出了深達20米的城市峽谷。施工期間,一位工人因長期在密閉隧道作業患上幽閉恐懼癥,卻堅持不下火線。
96歲的水利專家徐善焜,至今珍藏著一張1982年的獎狀,因設計江都抽水站獲國家獎勵20元。1958年,他提出將抽水站遷址新通揚河,一舉解決引江、排澇難題。
方案通過時,他卻在工棚里邊咳嗽邊畫圖紙。
江都抽水站的電機功率創下國內之最,連上海工廠都未曾造過。工人們用算盤計算數據,用竹竿標記混凝土澆筑責任,最終建成40年質量最好的三河閘。
03
在丹江口水庫,楊力被稱為“老楊”。他曾是漁民,2014年為保水質拆除網箱,加入清漂隊。一次螺旋槳被水草纏住,他憋氣潛入6米深的水底,用鐮刀割開纏繞物。“沒有護目鏡,全憑手感。但庫區干凈了,北方人喝水才放心。”
老楊的隊伍從4人發展到9人,最年輕的隊員是90后。他們每天巡線12小時,汛期甚至睡在船上。2023年,庫區成立“小水滴”護水志愿隊,20萬人加入。一位村民說:“我們守的不只是水,是良心。”
2014年,河南平頂山遭遇60年大旱,98座水庫干涸,國家果斷決策:提前調水!
45天內,5130萬立方米漢江水奔涌而至。市民李大爺擰開水龍頭時哭了:“這水是救命水啊!”
尾聲
漢水在地球上寫下一個‘人’字——左邊是千年流淌的自然河,右邊是三千里北上的人工渠。這是中國人對命運的抗爭,也是對文明的致敬。
十年通水,初心不改。這渠清水,將繼續講述一個民族永不言敗的故事。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