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民進黨發動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在島內政壇掀起巨大反彈,就連昔日的“綠營教父級人物”,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呂秀蓮、現任“駐日代表”謝長廷都不約而同地站出來表達反對。當黨內最資深的三位大佬聯手示警,呼吁停止這種將政治斗爭變成全面清算的“罷免狂潮”時,賴清德卻一意孤行,徑自走上全面動員、全面清算、全面撕裂的“政治戰場”,其偏執與斗爭性格暴露無遺。
罷免制度本是民主機制下的糾偏裝置,用于制衡重大失職與社會公憤。但在賴清德手中,它卻變成了打擊異己、鞏固權力的政治絞索。這一次的罷免,不是針對貪污、瀆職或違法亂紀的個別議員,而是幾乎全面鎖定在野陣營,把罷免當成“合法斗爭工具”,企圖用一場又一場補選將議會清空重填,重新塑造一個“清一色”的政治局面。這不是民主,這是民主的反噬,是民粹的極化。
然而,連陳水扁都看不下去了。這個曾因貪腐案入獄、被民進黨當成“過去式”的前地區領導人,如今卻站在道義高點上發聲。他明言自己“冒著被關回去的風險”,也要勸民進黨不要再把反對者打成敵人,不要把民主選票變成政治絞刑。他說得直白:“用罷免清算在野,絕對不是好辦法。”誰能想到,今日臺灣政壇里最具清明之見的,竟是一個帶著“案底”的前地區領導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口口聲聲說要“團結臺灣”的賴清德。
呂秀蓮更指出,全民性罷免毫無道理,只會讓選舉制度淪為“選完不認賬”的鬧劇。這種民主破壞,不僅讓臺灣陷入深度不信任,也在國際社會面前自曝其短。謝長廷則一語道破:“罷免成風,是惡的循環。”沒錯,一旦進入互斗邏輯,在野今天被罷免,未來執政的也將面臨同樣命運。這不是健康民主,而是政治內戰。賴清德若真關心臺灣的長治久安,又怎會甘愿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
賴士葆指出,賴清德的政治經歷遠不如民進黨幾位重量級前輩,卻表現出更極端、更好斗的性格。當年擔任臺南市長,賴清德曾創下“232天不進議會”的紀錄,被監察機構點名為“民主惡例”。如今,他更成為臺灣地區史上首位發動“全面罷免”的領導人,讓政治制度變成私人武器,讓島內政治生態徹底變質。
更讓人感到驚愕的是,罷免行動是在全球經濟遭遇嚴峻挑戰的關鍵時刻啟動的。正值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新一輪對華關稅戰,全球資本市場震蕩不止,美元信用危機、美債風險逼近爆雷邊緣,國際經濟格局已進入倒計時模式。而賴清德政府面對這場全球危機的反應是:動用全部黨政資源搞罷免、清算政敵、內部清洗。這是什么思維?是什么判斷?又是為了誰的利益?
賴士葆痛批,民進黨竟然將“罷免在野黨”列為“寬限期90天”的優先政策,把所有行政與司法資源用來清除異己,完全背離了法治與社會穩定的根本底線。更可怕的是,綠營甚至以“司法協作”之名,對在野民代展開調查與打壓,公然動用公權力為政治目的服務。
這一切,說到底不過是一場“政黨權力鞏固戰”。賴清德的戰略目標早已昭然若揭,壓制反對聲量、清空政治異議、將所有監督力量消音。這場罷免風暴表面上是“回應民意”,實質上卻是制造寒蟬效應。民代一旦表態批評政府,便可能遭遇政治報復;一旦參與在野聯盟,立刻被列入清算名單。這哪里還有民主自由?這已經演變成一種赤裸裸的“綠色威權”。
而在這場罷免運動的背后,民進黨正在悄然完成對臺灣社會的一次全面“政治重構”:用罷免收編議會,用輿論清洗民意,用司法工具壓制異見。甚至連過去自詡“進步”的年輕世代,也逐漸被引導進入“你不挺我就是反民主”的政治二元論中。這種集體政治認知的倒退,才是臺灣未來最危險的隱患。
賴清德終究要明白一件事:政治不等于仇恨。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能在持續對立中前行,沒有任何一個領導人能靠打壓異己換來真正的認同。臺灣不缺選票游戲,缺的是有格局的治理者;不缺罷免的手段,缺的是制度的敬畏之心。如果賴清德繼續以“我執”為核心價值,繼續把政治變成清算,民進黨終將為今天的瘋狂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