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華東師范大學博物館內,一場承載百年記憶的展覽——“愛國愛群:光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檔案文獻展”開幕。350余幅歷史圖片、逾百件珍稀檔案、30余件實物展品,將觀眾帶回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
作為華東師范大學前身之一,光華大學誕生于反帝愛國運動時期。1925年6月,圣約翰大學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死難同胞,與美籍校長發生沖突,宣布脫離圣約翰大學,創辦光華大學。離校師生志在“辦中國人自己的大學”,為國儲才,以教育權保主權。
抗日戰爭期間,光華大學涅槃重生于炮火之中,誓隨抗戰勝利而復興。光華大學辦學26載,培養各類人才14000余名。1951年,光華大學與大夏大學合并組建成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今年是“五卅”運動爆發10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全面展示光華大學作為“民族脊梁型愛國學府”曲折而輝煌的辦學歷程,相當一部分珍稀檔案史料為首次對外公布。
“教育救國”覺醒,戰火中的堅守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光華大學的建校始末。1925年6月3日晨,五卅慘案爆發后,圣約翰大學師生因聲援同胞遭美籍校長阻撓,550余名學生憤然退校,立誓創辦“中國人自己的大學”。孟憲承、錢基博等17位教師為支持學生的愛國正義行動,登報發表脫離圣約翰大學宣言?!拔釃藷o拳無勇,以就戮于英人……何以責怪我國人之吁號冤痛者為罪焉?”字字泣血,道出民族屈辱與覺醒。
1925年9月12日,光華大學第一屆開學典禮時全體教職員合影。
一旁的光華大學建校章程,明確學校辦學宗旨,即“提倡高等教育、造就專門人材、培養高尚人格、振刷愛國精神,裨益國家社會人群”。這在當時以“研究高深學問”為主流的大學宗旨中獨樹一幟。
愛國寫入光華大學章程。
每逢新生入學,光華的創辦人、校長張壽鏞必用光華的建校歷史來激勵學生:“況且本校成立,別有一段悲壯歷史,實在應該爭一口氣,新生初來本校,尤應注意本校創校之精神,嚴守紀律?!?/p>
1936年5月4日,光華大學全體大合影。
學子報國,從課堂到戰場的青春熱血
展覽最動人的部分,莫過于光華師生在抗戰中的壯烈身影。
1930年代初,一批“左聯”成員在光華大學就讀,開展進步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具有反帝愛國傳統的光華學子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出版《抗日旬刊》,積極宣傳抗日,籌募抗日經費,喚起全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光華校友姚依林在給華東師大歷史學系1982級同學的信中說:“我在光華附中讀書,參加了向國民黨政府請愿的群眾游行,開始萌芽了愛國主義思想。”
1938年,中共地下黨在光華大學附中成立黨支部。1939年,中共光華大學支部成立。黨支部在抗戰時期帶領光華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領導學生參加“反內戰、爭民主、迎解放”等運動。他們為光華大學的完整保存,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國家領導人喬石同志曾擔任光華附中地下黨支部書記,尉健行同志在光華附中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宗發校友后人捐贈的畢業證書
光華大學教授田漢在1934年冬創作了《風云兒女》電影故事,覺得意猶未盡,決定創作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家聶耳主動請纓譜曲,在躲避追捕的流亡途中反復打磨旋律,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化為鏗鏘有力的戰鼓。該曲作為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曲公映后迅速傳遍全國,1949年被選定為代國歌,2004年正式載入憲法。
1937年,光華大學大西路校舍相繼毀于大火。圖為被毀大學部男生宿舍前后對比
1937年春,汪道涵考入上海光華大學理學院數理系,插入本科二年級。是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他投筆從戎,從光華大學回到安徽明光,創辦《抗戰日報》,組織“青年抗敵后援會”和演出隊,以各種方式宣傳抗日;8月,中共明光臨時支部成立,任支部書記;10月中旬,毀家紓難,與父親汪雨相帶領全家、中共明光臨時支部成員及親友共28人,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林伯渠、葉劍英等親切接見。
光華大學抗戰期間財產直接損失報告表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光華大學校舍遭日軍轟炸,僅存中山路大門。展柜中,一份財產損失匯報表顯示,光華大學建筑物、器具、圖書、儀器等直接損失達國幣30.4億元,遷移、疏散、救濟等間接損失國幣0.8億元,總計損失超國幣40億元。
與此同時,展覽以大幅版面呈現光華成都分部的崢嶸歲月。1938年,謝霖等人在成都草堂寺旁籌建分校,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親撥5萬元資助。黃炎培在日記中寫道:“頗有相當規模,劫后得之,殊非易易。”1945年,成都分部贈予四川地方,后發展為西南財經大學。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在四川辦學十年,云集了謝霖、葉圣陶、蕭公權、容啟兆、薛迪靖、楊憲益、歸潤章等一批著名教授;培養學生2352人,其中大學生1563人,川籍學生占80%以上。
張壽鏞題詞:群賢畢至
光華大學因大師云集稱譽滬上,時人評價“上海各大學之師資,以光華為首”。光華大學吸引了一批淹博之士紛紛前來加盟,如呂思勉(歷史學)、何炳松(歷史學)、徐志摩(英文)、李石岑(哲學)、廖世承(教育學)、朱公謹(數學)、顏任光(物理學)、張江樹(化學)等。
他們不僅精心施教,而且將其光華大學講義和研究心得整理出版,不少都是他們的代表作品。如錢基博有《現代中國文學史》和“光華大學叢書”《經學通志》;呂思勉有《古史辨》《中國通史》以及“光華大學叢書”《燕石札記》;蔣維喬有《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楊蔭溥有《中國交易所論》;唐慶增有《中國經濟思想史》;蕭公權有《中國政治思想史》和“光華大學叢書”《自由的理論與實際》;朱公謹有《數理叢談》《解析幾何》等。
跨越百年的信仰傳承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光華大學堅守“知行合一”“格致誠正”的校訓精神,雖創業維艱,飽經風霜,而不摧不折,巍然屹立。光華師生以“教育救國”的赤子之心,譜寫出“民族脊梁型愛國學府”的壯美詩篇。她表示,光華精神的時代價值,是“教育救國”的家國情懷,是“教育報國”的初心如磐,也是“教育強國”的文化自信。
在“百年光華大家談”環節,新華社上海分社社長王永前,文匯報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繆克構,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一附中(前身是創建于1925年的光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袁芳分別講述了與光華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的故事。
為了更好地傳承光華大學光榮辦學史,弘揚教育家精神,展示華東師范大學的文化品格與社會貢獻,學校攜手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知行合一·光大華夏”光華百年紀念基金捐贈活動。校教育發展基金工作辦公室主任任開蕾與光華校友后人張萌共同發布“知行合一·光大華夏”光華百年紀念基金。
此次展覽中的部分展品由光華校友及后人捐贈。現場,梅兵為光華校友張善慶及校友后人王恩霖頒發《捐贈證書》。隨后,梅兵與95歲高齡的光華校友范祖德先生共同啟動此次檔案文獻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