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陸軍是藍星上公認的陸戰之王,不過,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外界贊譽的,實際上是解放軍的官兵用兩副鐵腳板走出來的。
解放軍當年羨慕國民黨軍隊的汽車大炮。志愿軍后來又羨慕美軍的坦克和機械化裝備,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個部隊完成機械化的顯著標志。
如今。解放軍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但是,回顧幾十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你會發現我國的機械化之路,走的是如此的不平凡。
非常能走路的軍隊
現代軍隊機械化的核心指的是兵力投送速度。說句大白話,就是指戰場上投送兵力的時候,士兵不需要走路,也不需要坐傳統的汽車,而是可以乘坐現代意義上的履帶式裝甲車。
20世紀早期,世界上還沒有機械化軍隊的概念,而且要實現機械化,中間后來還有一個摩托化的過渡。
當時的軍隊普遍都是徒步化,也就是走路,能夠實現騾馬化,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局面了。徒步化的主要標志,不管是部隊的機動還是作戰,亦或是武器裝備的運輸,后勤物資的投送,全都是靠人力來完成。
解放軍建立的起點,也就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的部隊,2萬多名官兵基本上都是步兵。從那以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支部隊都是一支非常能走路的軍隊。
在井岡山紅軍時期,部隊沒有騎兵,全部都是步兵,而且哪怕是徒不化士兵,穿的也都是草鞋,就連我們的總司令朱德也不例外。
紅軍在江西發展到頂峰時期,95%以上的部隊都是步兵,少量的火炮也只是小口徑的迫擊炮。從客觀上來看,由于這時期的紅軍沒有重型裝備,所以軍隊徒步化能夠完成大量的作戰任務。
尤其是后來的25000里長征,紅軍更是從江西徒步走到了陜北,他們用鐵腳板丈量了大半個中國。
雖然此時的紅軍還是徒步花,但靠著他們的作戰能力以及意志,已經可以預見這支部隊的未來無可限量。
抗戰時期,8路軍和新4軍的武器裝備備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部隊的整體結構依舊以步兵為主,只有極少量的部隊可以使用騾馬來牽引運輸武器裝備以及物資。
當時的部隊有著飛毛腿之稱,就是在形容共產黨領導下的步兵,行軍速度之神速,讓敵人完全無法預料。
即便有著如此美譽,但是實現軍隊的投送和作戰速度依舊是我們的向往。所以,從解放戰爭開始,解放軍逐步從徒步化向著騾馬化邁進。
騾馬化只完成了一半
騾馬化可以簡單理解為,有了騎兵部隊,部隊的指揮員可以騎馬行軍作戰,一些武器裝備可以靠騾馬運輸牽引,但是大部分的步兵還是要靠步行行軍作戰。
客觀上來看,從抗日戰爭后期到解放戰爭期間,軍隊大量繳獲了山炮、野炮等大口徑火炮裝備。
這些裝備人力是難以完成運輸的,只能依靠騾馬,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解放軍向著騾馬化過渡。
比如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解放軍的騎兵第三師代表騎兵部隊參加了閱兵式,參與閱兵的一共有1978匹戰馬,這就是典型的部隊騾馬化標志。
從1949年到1958年,每一年的國慶閱兵式都有騎兵部隊參加。直到1959年以后,我國的騎兵部隊才大規模撤編。
但從整體上來看,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還一直在大力發展軍隊的騾馬化。資料顯示,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軍隊里的騾馬數量在1000萬匹以上,這個規模是驚人的。
即便如此,相對于我國數百萬的軍隊,這么多的騾馬也無法滿足運輸規模。更何況,此時的蘇聯和美國已經從摩托化時代步入了全面機械化時代。
我軍的騾馬數量即便再增加,也沒有實際的作用了。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軍隊邁入了摩托化的發展階段。
過渡階段:摩托化
在軍事領域,人們經常能聽到摩托化這個詞。摩托化的標志就是所有的士兵不用走路了,無論是行軍還是作戰,都是靠汽車。除此之外,武器裝備、后勤供應等各個方面也都是靠汽車來運輸。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軍隊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已經從騾馬化逐步過渡到摩托化階段了。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軍隊一部分是騾馬化,還有一部分武器裝備的運輸靠汽車。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大規模進攻蘇聯的時候,雖然一部分軍隊已經實現了摩托化,甚至還有一部分軍隊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德軍的后勤供應依舊是靠騾馬牽引來完成。
從整體上來看,二戰期間,尤其是到了后期,只有美軍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并且開始向機械化階段過渡。
還在1969年的時候,解放軍就開始正式組建摩托化步兵師,接下來又進一步組建摩托化的步兵軍。
但是從本質上來看,摩托化本身也沒有一個精確的標準,就是說一支部隊擁有的汽車比例規模可大可小。
比如在中蘇邊境對峙期間,解放軍最精銳的6個步兵師全都是實現了摩托化,在部隊里,每個連隊的車輛可以達到十幾輛,平均每個班級能夠擁有一輛卡車。
在同一時期的其他部隊,一個團才能擁有幾輛卡車。大量的連隊還是靠馬車來牽引運輸武器以及后勤物資。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才實現了全部的摩托化。按照摩托化的標準,一個步兵師通常編有摩托化步兵團、坦克團、炮兵團、工兵、通信兵等兵種。
相對于騾馬化時代,摩托化部隊在機動的時候,士兵全都乘坐車輛,部隊的投送和機動能力明顯增強。
即便如此,摩托化時代依舊擁有明顯的短板,不管是士兵乘坐的車輛,還是牽引火炮用的車輛,使用的都是輪胎而不是履帶式。
這樣一來,部隊只能在公路等相對較好的地域機動。一旦出現山地、草原等復雜地形,部隊的機動能力就受到了限制。所以,一支部隊實現機械化才是終極目標。
向機械化時代邁進
雖然解放軍直到2020年才實現了全面的機械化,但是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在機械化的道路上,解放軍一直在嘗試推進。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試點建設機械化師。1955年春天,解放軍第一機械化師正式成立。這支部隊有三個機械化團,每個團又有中型坦克營、炮兵營、高炮連。
除此之外,整支部隊還配備了重型坦克團、炮兵團以及其他高炮團等。但在當時,這樣的機械化師只是試點建設。
到了1985年,我國開始建立第一批機械化集團軍,有兩支部隊完成了試點建設,一個是38軍,一個是39軍。
38軍有萬歲軍的稱號,所以在這支部隊搞試點順理成章,其他部隊都還是摩托化作戰,而這支精銳部隊,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大量裝備履帶式的裝甲車輛了。
整體上來看,相對于摩托化部隊,機械化部隊大幅度拋棄輪式車輛,無論是坦克、裝甲車還是步兵戰車,清一色都是履帶式。
除此之外,部隊里的履帶式自行火炮數量大幅增加,裝甲兵取代步兵成為陸軍的主要作戰力量,步兵的機動和作戰都開始乘坐裝甲車和步戰車。
到了現在,一支機械化集團軍的標志就是由裝甲兵、炮兵、工程兵、防化兵、航空兵、防空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組成。
從目前的世界范圍來看,只有中美兩國的部隊實現了全面的機械化。因為說到底,部隊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最關鍵的還要看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以及速度。
就以現在的俄烏沖突來說,俄羅斯軍隊打了3年,原先的裝備在前線快要被耗光,不得已的情況下,把蘇聯時期的庫存裝備都拿到戰場上來用了。
可見,現在俄羅斯的工業生產能力,難以保證前線的戰爭消耗,如果不是有蘇聯時期的家底,俄軍恐怕連庫存裝備都拿不出來。
而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部隊,是在全面戰爭的情況下,一邊消耗,一邊后方能夠保證供應,美軍在二戰時期基本做到了如此。
如今,我國擁有雄厚且全面的工業制造水平,一旦開啟大規模戰爭,也能確保所有武器裝備隨時隨地供應。
我國的四種機械化部隊
目前我國的機械化部隊發展方向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重型機械化部隊,顧名思義,主要裝備重型坦克、大中口徑自行火炮、大量的步兵戰車、履帶式機動防空系統。重型機械化部隊,無論是攻擊力還是防護力都相當強悍。
另外一種是輕型裝甲部隊。相對于重型機械化部隊,輕型裝甲部隊的裝備規模較小,建設投入的成本較低,可以大批量的發展。美軍的一些裝甲旅以及歐洲的一些裝甲部隊,也都是這樣的發展類型。
還有一種是兩棲機械化部隊,這種部隊包括了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的兩棲旅,裝備的武器系統,能適應兩棲作戰。
國內的兩棲機械化部隊,目前主要裝備了兩棲裝甲戰車為代表的突擊車輛,可以進行兩棲登陸作戰。
最后一種類型是空降機械化部隊。過去的空降部隊主要是投放步兵以及少量的武器裝備,現在的空降部隊可以投放大量重型裝備。
也就是說,在全面戰爭的情況下,空降兵部隊攜帶各種裝備,能夠出現在多個敵人意想不到的區域,從而實現快速且精準的作戰。
隨著全面機械化時代的來臨,下一步我軍還要持續發展信息化和智能化作戰能力,這是未來30年的軍隊發展目標。
結語:我軍和美軍機械化程度對比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美軍現役部隊的規模為146萬人,陸軍規模為50萬人,美軍共擁有5884輛坦克,41062輛裝甲戰車,平均每10名士兵就能擁有一輛坦克或者裝甲戰車。
我軍的坦克為6457輛,裝甲戰車為4788輛。按照陸軍85萬人的規模,每75名士兵可以擁有一輛坦克或者裝甲戰車。
以上數據是2017年的水平,隨著我國在2020年實現了全面機械化,我軍和美軍之間已經逐步抹平了這個差距。
從整體上來看,不管是摩托化時代還是機械化時代,裝備比例沒有一個精確的標準,裝備比例越高,機械化的程度肯定也就越高。
但同時也要看到,機械化程度越高的部隊,對于后勤的依賴也就更重。所以,發展什么樣的部隊,建設和投入多少比例的武器裝備,是動態化的。
最關鍵的是,要看一個國家有沒有建設這樣部隊的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這樣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