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的一位視頻號博主大生劉蟾老師,也是一位青年書法家。我至少在他的直播中兩次看到這樣的觀點,大意是說:追求普遍性的現代文明,與愛好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矛盾,比如他自己就是一位中華書法愛好者,同時也是一位現代文明的信奉者。
1月24日,大生劉蟾為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95歲大壽撰寫對聯。
看到大生劉蟾老師這樣的觀點,我深感認同。無論是學者還是媒體,包括我自己都經常會說: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這樣的詞匯。其實嚴格來說,這種提法并不準確。應該說: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實這些都不叫文明,而叫文化。把這些不同的文化統統稱為某某文明,這只是我們平時為了表達方便而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性表述,我們姑且就將錯就錯地這樣用吧。連前幾天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時都提出“讓西方文明再次偉大”。
4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迎接到訪的意大利總理梅洛尼。
而文化與文明的區別何在呢?文化是帶有地域性、民族性、國別性的,而文明是世界性、普遍性的,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文明是沒有東西方之分的。換句話說:文明無國界,文化有祖國。比如說,你喜歡吃中餐還是吃西餐,你喜歡聽京劇還是聽歌劇,你喜歡飲茶還是喝咖啡,都不妨礙你遵守普遍性的現代文明。一個現代文明的遵守者、信奉者,可以同時是中餐、京劇、書法、中醫、唐詩宋詞、傳統節日的愛好者。而現代文明——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科學等為基本內核的現代文明,也并不是歐美的專利,而是全人類數千年積累、選擇與融合的成果。
電影《長安三萬里》海報。
西安碑林,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本人攝于2018年1月7日)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上寫著“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同樣道理,日本人節假日也穿和服,也去神社、寺廟祭拜,也喜愛相撲、藝伎等國粹;韓國人對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極為重視,逢年過節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禮數一點兒也不輸于咱們中國人;以色列人時常在耶路撒冷哭墻面壁而泣。這些國家的人們都把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保存得完好無損,但都不妨礙他們是現代文明國家的現實。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前的鳥居。(本人攝于2015年5月28日)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本人攝于2015年5月28日)
韓國首爾南山韓屋村,一對韓國情侶身穿韓國傳統民族服裝拍婚紗照
耶路撒冷哭墻。
2020年2月16日,以色列民眾在耶路撒冷哭墻為中國人民祈禱。
日本、韓國、新加坡一直在毫無負擔地吸收現代文明,但也不妨礙他們傳承東方式的傳統文化——他們的文化沒有因此消亡,反而成為東方文化復興的代表。亞洲僅有的四個發達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恰恰都是把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地融為一體的國度。
新加坡市容。圖據央視新聞
文化是個中性詞,是有優劣之分的。但文明是個褒義詞。文明,一定是好的文化。中國古代婦女纏足是一種文化,清朝男人留辮子是一種文化,一些中東國家的女性穿罩袍是一種文化。但這些都不是文明。文明告訴你,這些都不應該做。文化可以多元,文明只能趨同。人類一定是有普遍性的、共同的價值觀的,而且這個共同的價值觀,發展到一定階段,大家只能認可,而沒有爭論的必要。因為共同的價值觀是人類文明的標準,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文明社會的通則遠遠大于差異。文化是存異的,文明是求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