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南方日報》第JC03版:江門觀察·政法
“同樣的案情,
怎么在這里屬于侵權,
在別的法院不屬于侵權呢?”
三年前
手持不同判決書的當事人
在江海法院信訪窗口發出質疑
彼時,知識產權案件裁判尺度不一、維權周期長等問題正消耗著市場主體的創新熱情。如今,隨著知識產權案件在江海法院實現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集中管轄,這種困惑已轉化為推動創新的法治動能——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總量下降50%、調撤率達30.4%、部分案件審理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這些數據正勾勒出江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圖景。
首案突圍
完善裁判標尺推動行業發展
新會陳皮產品上貼著的“一品一碼”數字身份證,正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掃碼查驗。這一溯源體系的使用范圍正逐步擴大,背后離不開江海法院審理的一起涉地理標志的知識產權案件。
2022年,陽江某陳皮公司作為新會知名陳皮公司的特許經營商,卻在經營過程中采取不當手段,在“真包裝”中摻入普通柑皮假冒“新會陳皮”進行銷售,從而非法獲利。這起涉商標侵權案被訴至江海法院。
“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貴比黃金的新會陳皮,2006年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次侵權的產品跟以往不一樣,新會陳皮有著其特有的商業價值。”“判決結果不僅要實現懲戒效果,還要能有效遏制潛在侵權行為。”
新會陳皮涉商標侵權案被訴至江海法院。受訪者供圖
作出裁判前,審判團隊就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一旦適用懲罰性賠償,懲罰范圍又是多少才合適呢?”
作為首起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知識產權案件,沒有過往的經驗作參考,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翻閱大量的案例和法條后,審判團隊從“主觀惡意”“情節嚴重”兩要件、“倍數”“基數”兩要素等方面,分析該案侵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問題。最終,突破性地以對特定地理標志有重大影響的商標知名度及其商業價值納入懲罰性賠償計算體系,判決侵權人向新會知名陳皮公司賠償9.9萬元。
這種破冰精神在全市首例涉假冒電子煙刑事案件中得到延續。案件涉及20名被告人,囊括商標類犯罪全部罪名,案情錯綜復雜,形成以深圳、東莞、佛山、江門、湛江等城市為主的犯罪網絡,且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境外。同時,該案件又碰上電子煙管理辦法實施,非法經營電子煙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面對“跨法”交織,“管轄”爭議,犯罪行為的定性愈加困難。擺在審判團隊面前的是:如何準確查清犯罪事實、精準適用法律、依法量刑。
當時,審判團隊在100多本案卷中抽絲剝繭,從原材料采購到非法生產,再到對外銷售等環節逐一梳理每個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同時,以電子煙管理辦法實施作為分界線,堅持從舊兼從輕、罪刑相適應、“跨法犯”原則對各被告人的行為進行認定。
此外,審判團隊對涉案品牌電子煙物品逐一梳理,并現場走訪核驗存放的倉庫,制作長達25頁的清單。針對辯護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非法證據排除、犯罪時間、認定標準及數額等5個爭議焦點逐一分析擊破。100余天20余萬字的審理報告,128頁的判決書最終成稿,依法從重從快對20名被告人給予處罰,將主犯刑期精準定格在五年六個月。
該案生效后,電子煙非法交易的犯罪網絡直接被摧毀,合法電子煙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公信力得到提升,消費者健康和權益得到了保護,推動了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規則塑造
破解裁判尺度差異難題
在江海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團隊的辦公區域,成摞的典型案例匯編成為法官案頭標配。這些凝聚司法智慧的裁判文書,正在轉化為統一法律適用的標尺。
翻開其中一本,三則裁判彰顯著司法規則的塑造力:面對電商平臺隱形的侵權行為,審判團隊適用“互聯網環境下商標地域性系法律效力范疇”的裁判理念,為電商企業劃定運營紅線;針對電臺未經作者許可轉載其文字作品并在自媒體上誤署他人姓名的行為,審判團隊明確作品傳播場景不影響授權的必要性、非營利性使用仍需取得許可的準則,推動建立“先授權、后使用”的自媒體作品使用底線規則;在國潮設計著作權爭議中,審判團隊破除“登記證書萬能論”,判決強調“登記證書不豁免實質審查義務”,從源頭上推動國潮文化領域版權權屬的健康發展。
鏡頭移至會議室,孟宗法官審判團隊正拿著判決書在討論如何提煉案例。“這是我們近期審結的人力資源商業秘密糾紛,針對被告‘客戶信息屬于行業通用資源’的辯稱,我們通過細節比對,運用‘接觸+實質性相同+合法來源抗辯’證據規則,最終認定原告根據多年行業經驗總結出來的客戶資源、商務合同模板及提成分配機制表具有秘密性、商業價值性且已對其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判決離職員工向原告賠償60萬元。該案確立的認定標準,現已成為轄區企業構建內部管理體系的范本。”孟宗介紹道。
“知識產權案件集中管轄后,我們先后審理了6000多起知產案件,從這些案件中建立典型案例培育機制,審判團隊積極用好用活人民法院案例庫、法答網等平臺不斷提高審判質量,通過‘個案審理—規則提煉—類案指引’三步工作法,實現從‘一案一判’到‘類案同判’的跨越。”江海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三年來,江海法院先后有1個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1個案例入選廣東省高院2024年發布的知識產權刑事典型案例,1份裁判文書入選江門市法院2023年度優秀裁判文書,5個案例分別入選2022年度至2024年度的江門市知識產權十大典型案例……
數智為翼
構建知產立體化保護新生態
在數字時代,版權糾紛復雜多變,侵權行為甚至蔓延至境外,傳統審判模式面臨全新挑戰。江海法院以“數智驅動”破譯審判密碼:以技術之矛攻技術之盾。
在摩托車車燈設計侵權案中,針對車燈設計獨創性認定難題,江海法院探索使用“版權AI智審”應用平臺,對涉案作品進行全網圖像溯源、圖片查重、創新參考,將獨創性認定從主觀判斷轉化為數據支撐的精準裁判。
技術手段同樣革新了跨境糾紛化解模式。在“B.DUCK小黃鴨”侵權案中,身處香港的權利人在線出示商標權屬證明,律師在廣州實時展示侵權商品鏈接,侵權方在自家工廠內演示整改方案,法官在江海法院知識產權遠程調解室主持這個“三地四方”的在線調解,實現了有效的溝通,案件當場調解成功,并在調解平臺上簽章確認調解協議。
與此同時,江海法院還致力于打造立體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圈,構建“跨域協同+專業解紛+行業自治”的三維共治體系。調解室墻上懸掛的8面錦旗與10封感謝信,就是最好的見證。
近年來,江海法院與快速維權中心共建“調解—確認”快車道,實現行政調解與司法確認的無縫銜接。據統計,15%的知識產權案件通過快速維權通道得以解決,累計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300余萬元。2023年11月成立的知產糾紛律師調解工作室充分釋放律師的專業效能,知識產權案件調解率穩定保持在35%左右。
“法治體驗”“法治沙龍”“法治幫扶”等活動已成為高新園區企業獲取知識產權風控點的重要渠道。三年來,江海法院牽頭聯動多個部門舉辦普法活動30場,下沉園區企業提供法律咨詢18次。
“現在不僅能預判訴訟結果,更能預見創新風險,這才是司法保護的最大價值。”在知識產權護航高質量發展的座談會上,轄區企業參會人員如此說道。
從首案探索到統一裁判尺度再到構建保護矩陣,江海法院用三年時間證明:知識產權審判不僅是定分止爭的利器,更是創新生態的基石。
來源:南方日報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