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食品藥品環境知產犯罪治理論壇北京舉行,專家學者共議法律熱點話題
食品藥品安全,關乎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生態環境治理,承載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知識產權的保護,則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保障。4月20日,由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食品藥品環境知產犯罪治理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論壇在食藥安全、生態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背景下,聚焦“食藥環和知識產權犯罪治理”議題,旨在通過經驗交流、思想碰撞,進一步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源頭治理與法治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春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國家法官學院教授高貴君、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劉筠筠、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袁彬、對外經貿大學教授蘇號朋、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文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曾文遠、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導孫樹光、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勇輝、京都律師事務所CEO褚長志等專家學者蒞臨現場。
張思嘉
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思嘉、呂巖、王志強、張永福先后主持本次活動。
京都食藥中心
將刊發多部法律專著以饗行業
朱勇輝
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勇輝在致辭中介紹,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20日,是我國第一家由律師事務所成立的專門專注于食品藥品、環境和知識產權犯罪的研究機構,成立以來,它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工商大學等等高校開展合作。他期待中心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研究成果,為社會進步帶來更多福祉。
蘇號朋
厲粱秋
張文虎
北京市食品藥品安全法治研究會會長蘇號朋、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文虎在致辭中提及,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影響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也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專家表示,隨著全產業鏈復雜化和全球化,安全和犯罪的問題在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管理端各個方向延伸,期間新的犯罪對傳統監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法學界、科技界、企業界深化合作,在打假維權、標準制定、公眾科普等領域形成長效聯動機制,構建一個更智能、更有韌性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為“健康中國”建設保駕護航。
湯建彬
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湯建彬律師在總結中心工作成果中提及,在過去一年中,京都食藥中心成立了銀川分中心,同時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以及部分律所聯合進行了實務和科研方面的研究,圍繞煤罐車裝油事件、食藥懲罰性賠償等專題進行了熱點事件追蹤、專業文章分析、食藥案例分享等。
他表示,未來食藥中心將保持專業化小論壇和綜合性大論壇并重,通過整合研究員和團隊,重點就食品類犯罪及行政處罰、藥品類犯罪及行政處罰,以及環境類、知識產權類四大板塊展開研究,在現有《食品藥品犯罪辦案手冊》、《環境犯罪理論探索與實務精解》等兩本書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食品企業行政刑事法律風險防控與合規》、《藥品企業行政刑事法律風險防控與合規》、《知識產權犯罪典型案例解析與辯護策略》等專著,并將食品藥品、環境類和知識產權等刑事犯罪案件的發展情況形成報告,給行業起到總結性、引領性的工作。
北京工商大學食安法研究中心與京都食藥法律研究中心簽約
會上,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與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簽署戰略協議。雙方承諾,致力于形成業界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報告,提升合作雙方業務能力,推動我國食品藥品安全法治理論和實踐發展。
同時,京都食藥法律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上海分中心和鄭州分中心宣布成立,文中武、陸向輝、王勍文律師分別出任分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等5名專家學者、14名律師學者成為中心專家顧問和研究員。
與會專家學者共商就環食藥知問題
李春雷
“共同犯罪居多,這是環食藥知體現出的特點,上下游、跨區域、線上線下的配合的犯罪特別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雷在以《環食藥知犯罪及打擊治理態勢》為題的主旨發言中表示,尤其要注意通過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深度融合完成侵權犯罪,這些假冒商家存在訂單化生產,通過減少庫存、規避打擊,在執行時貨標分離、夾帶運輸,加上跨境情況突出,提升了公安打擊難度,“行業需要協同共治、多方參與,這里面新的犯罪手段,作為專業律師也要注意。”
王燦發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監察公益訴訟研究基地主任王燦發在《環境犯罪辯護要點》主旨發言中提及,環境犯罪的制裁有擴大化現象,要特別注意為被動參與且根本不可能從違法行為中得到利益者進行無罪辯護。但他也提出,當下環境案件辯護專業律師嚴重匱乏,非專業辯護不能正確引用法律中的概念術語,行業里不少律師對案件要件、知識體系理解不深,環境犯罪中涉及的基本符號、縮略語含義不明。這需要大量律師專精研究,從而解決具體問題。
劉筠筠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筠筠就《人工智能視域下算法推薦與平臺責任研究》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認為,在司法領域中,新技術對互聯網服務平臺、法律責任的影響,以及相關技術措施、法律邊界的認定一直存在不小的爭議。如算法推薦與主體責任,在討論時應該擺脫擬人化的想象,尋找問題的根源,也就是誰在控制算法推薦,誰在實施推薦行為,誰在從中獲利?!八惴ㄍ扑]的結果和風險損害并不是絕對不可預見、不可控制、不可避免”,對于平臺中存在的小概率、小范圍的輕微侵權損害,權利人應當有一定的容忍,對于其中大概率、大范圍嚴重的侵權損害,平臺應當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并且采取必要措施,切實有效處理和避免,否則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袁彬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彬就食品安全問題,分享了《妨害食品安全管理行為的刑法學思考》這一專題。他經過梳理發現,這些年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件,有一些是食品本身有問題,確實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有毒有害,但更多是在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帶有過程性問題,于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罪名在實踐中就會出現擴張。袁彬表示,在刑法適用上,要不要借鑒妨害藥品管理罪,比如說許可證的問題、特殊食品的保護問題和其他問題作入罪考慮,可以作進一步探討。
曾文遠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文遠重點分享了食品安全生產中經常會遇到的職業打假人問題。他說,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接到的打假問題與日俱增,要注意存在超過合理生活范圍的知假買假行為,而此類職業打假一般不會輕易訴訟法院,會先去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在獲得市場監管部門的支持后打官司?!皣沂袌霰O管總局在今年新頒布了市場監管行政違法行為首不罰和輕微免罰,斬斷了職業打假通過市場監管部門達到自己的目的。保護小微企業,不因為這些微小的瑕疵生產經營行為而遭到過重的賠償或處罰,更加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
孫樹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孫樹光則圍繞侵犯商業秘密的刑事案件重難點展開探討。他介紹,侵權行為包括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型、違反義務型和以侵犯商業秘密論,實務中,還需要依據具體行為嚴格認定損失。同時,保密性概括條款并非當然無效,它的處理需結合侵權人事后是否實際知道他所接觸或獲取的信息是否是商業秘密,是否采用了不正當手段以及相關信息實際泄漏的可能性等進行綜合性判斷。
與談環節中,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周雷,北京市食品藥品安全法治研究會副會長張學明,內蒙古守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曹春風,某地紀委監委室主任李劍平,京都食品藥品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閆淮南,浙江京衡(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慶軍共同上臺,圍繞環食藥知問題分別進行了分享。
據悉,今年是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成立的30周年,此次論壇也是京都所30周年系列大型活動之一。后續京都所還將舉辦刑民商事等法律論壇,持續以法治理論結合實務現象,推進行業和社會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