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戰爭從不是電影,不會留白,不會慢鏡頭,更不會等你反應過來再流淚。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在那片叢林山地之間,子彈和手雷拼的是生死,但還有一種戰術,比鋼鐵更冷,比炸彈更狠——“圍尸打援”。
不是出于嗜血,而是被逼無奈,是對越軍殘忍行為最直接、最精準的回應。
一、不是我們要狠,是敵人太殘
1979年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這一仗,打得干脆,也打得沉重。
越軍不是善茬。他們剛打完抗美戰爭,戰術嫻熟、紀律森嚴,可真正讓人寒心的,是他們在戰場上的殘忍。根據參戰老兵和戰后調查報告,越軍曾多次對中國士兵傷員實施慘無人道的虐殺。
越軍的殘忍,是很多戰后資料刻意淡化的部分。可我軍參戰老兵卻記得清清楚楚——烈士尸體被剖腹、割耳、挖眼、焚燒,甚至被吊樹示眾。
當年的云南麻栗坡方向,一名陣亡戰士在收尸時被發現胸腔內塞滿石塊,地雷線從嘴巴引出,只等下一名戰士伸手一拖,就能“多炸一人”。
更極端的,是越軍將地雷綁在中國戰士遺體上,或藏毒針于骨骼之中,利用人的“情感本能”進行此輪殺傷。在戰場上,他們從不避諱用“尸體當武器”,對我軍打擊手法之毒辣,超出常人想象。
于是,問題就擺在眼前了——面對如此殘忍的敵人,難道我們還要念人情,講善意?那一刻,“圍尸打援”不是選項,而是必須。
二、打的是人心,不是尸體
圍尸打援的出現,不是我們“太聰明”,而是敵人“太執念”。
越軍歷來重視“收尸”。無論是抗法、抗美,還是內戰時期,“戰死者必須歸葬”是他們部隊的不成文軍規。一具遺體未收,就代表一個連隊的恥辱。
而這種“情義”,在戰術上卻變成了“死命突進”的破綻。每次戰斗結束,越軍一定會回頭收尸,不管多危險、不管有無火力覆蓋。情感成了習慣,習慣成了路徑,路徑就能被利用。
圍尸打援,就是順著這條路徑打穿敵人。
在老山輪戰期間,某次我軍偵察小隊夜巡至前沿陣地時,發現一具越軍尸體橫躺在灌木叢中,位置詭異,剛好卡在我軍與敵軍的可視盲區中。經驗豐富的副班長一眼看出蹊蹺:尸體沒腐,血跡干凈,像是“被擺好的”。
出于戰術訓練的敏感,小隊沒有貿然接近,而是派出工兵探測地雷、狙擊手布控,最終識破了越軍的布局:尸體下方埋有跳雷,四周布有狙擊手和火箭筒手。若我軍貿然上前“收尸”或“取情報”,后果不堪設想。
事實證明,越軍同樣懂得用“情感”做誘餌——他們知道中越雙方都尊重戰友遺體,都有“魂歸故土”的文化執念。圍尸打援這套,不分你我,是戰場心理戰的頂配操作。
但老山最精彩的一回合,不是我們中計,而是我們反手下套。
那是一次越軍特工夜襲我軍后,越軍在我軍陣地前60米處留下了一具尸體,沒來得及搶回去。我軍推測他們一定會來搶。于是,先用無線電發“明語”傳令,“各連準備接力搶尸”,刻意讓越軍監聽聽見。隨后打出照明彈,制造搶尸假象,同時步兵假裝火力掩護。
越軍果然上鉤,動用了20余人企圖強行拖走尸體。我軍早已標定坐標,82迫擊炮三輪覆蓋,敵軍當場傷亡十余人,尸體堆成一排。
后來越軍學聰明了,不敢親自上,只敢用竹竿綁繩,把尸體往回拽。就這操作,還被我軍打掉好幾條命。有人戲稱:“那不是收尸,是送命。”
這一仗,靠的不是槍法,而是腦子。不是槍戰,而是棋局。你想算計我尸體,我反手讓你尸體成排。
三、勝利的代價,是一代人心里說不出的事
圍尸打援能贏,但不是沒人心疼。子彈射出去的是命,可留在心里的,是一輩子的夢魘。
一位狙擊手回憶:他執行任務時,一槍打死越軍收尸兵,那人嘴里還喊著“等我一下”,可能是在跟戰友說話,也可能是在跟命運作別。他放下槍,眼圈都紅了:“這槍打準了,可我心里亂了。”
戰后統計顯示,老山輪戰中參與圍尸打援任務的一線士兵,心理創傷率遠高于其他作戰部隊。有人做夢喊“別動他”,有人聽到收音機雜音都會渾身一激靈,有人至今還記得那一具具“倒下的影子”。
這不是脆弱,是誠實。每一次伏擊,每一次射擊,背后是無數次對“道德底線”的拷問。
可我們沒得選。越軍玩火、布雷、虐尸、炸傷員,我們只能比他們更早發現機會、比他們更快扣動扳機。
圍尸打援,是對敵人的戰術壓制。但到了最末端,我們仍然是人,不是冷冰冰的殺戮機器。
老山戰場某次清理陣地時,我軍發現山坳里躺著一個越軍士兵,滿身血污、氣息微弱。他虛弱地睜開眼,說了句“別殺我”,聲音像風吹草屑。
按戰斗條例,敵方傷兵若有威脅,可當場擊斃。可我們沒扣扳機。
衛生員蹲下身,為他包扎止血,喂水潤口,還給他蓋上戰友脫下的軍衣。
傷兵被抬回陣地救護所,軍醫連夜搶救。但子彈穿胸、失血過多,第二天凌晨,他沒撐過去。
臨死前,他嘴唇微動,有人聽見他低聲說:“謝謝……”
戰士們沒慶祝這場“勝利”,只靜靜站了一圈,看著這具不再是“敵人”的遺體,沉默良久。
那天,戰場上最后那一槍沒響。可這場仗,我們依然贏了——不是因為打倒敵人,而是因為守住了人性。
參考資料:
對越作戰解放軍用何殘酷戰術 讓越軍付出更高代價.鳳凰網.2018-12-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