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銅梁區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貫徹市委“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工作部署,認真落實“四千行動”,堅決守住“三條底線”,加快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著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銅梁樣板”。
打造鄉村產業新引擎
銅梁區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突出強化改革與科技雙輪驅動,加快構建“1126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創新實施“龍鄉田園”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搭平臺聚要素,探索土地、房屋等村集體資產評估作價,建立政策性項目和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機制,由村集體、國有公司、社會資本等多元化主體入股共建村集體公司,“整村連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和產業項目建設。已歸集土地18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9萬畝,引導市場主體14家、2.1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鄉村產業。強管理重經營,依托村集體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施公司法人治理,探索推行高標準農田與產業項目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產業運營“三同步”,實行“六統一分”經營,形成“大基地、小單元”的經營模式。建機制防風險。實行“基本產量保底+效益分紅”的兩級兩次分紅,建立資本退出村集體資產資源保全、政策性無償投入代持股權逐年讓渡、提前繳納一年風險保證金、農業保險全覆蓋五級“防火墻”制度,保障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不受損害。目前,“龍鄉田園”改革推廣至13個鎮、59個村,2024年59個試點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428萬元、同比增長29.6%,改革做法入選全市首批經濟領域改革典型案例,被新華社內參選編專題報道。
縱深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打造“眾耕寶”破解“誰來種”。整合資源力量組建區鎮村三級為農服務平臺,推行供銷社、村集體、農戶三方聯合“無地租”共耕,創新推出“網約農機”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實現耕、種、管、收、烘等全流程機械化作業,平均每畝水稻種植成本降低20%—30%、每畝收入增加50元—100元。打造“集通寶”破解“誰來買”。開發線上“芯農服AI”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交易平臺,打造“銅梁蓮藕”“銅梁黑雞”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郵運通”“供銷通”城鄉物流服務平臺,華潤、盒馬、美菜等年集采農產品1億元以上,電商日銷售5噸以上。打造“合融寶”破解“誰來貸”。設立“農合貸”風險補償金2000萬元,引導10余家金融機構為136個村集體授信,探索推廣“會員互助金融”“訂單貸”,重慶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農業產業金融貸款10.7億元,有力推動烏魚、蓮藕、黑雞、生豬、糧油等產業良性發展。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研發平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建西南研發中心、組建中蔬種業重慶公司,全力攻關“卡脖子”蔬菜品種研發推廣,建成市級重點實驗室2家、科研轉化基地1.3萬畝、繁育各類資源5000份,篩選培育適宜西南地區生長的優異品種30個,甘藍、黃瓜新品種入選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產品榜單,力爭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加快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龍芯種·渝菜源”。開展示范推廣,建設蔬菜全生育周期智能化監測平臺,引進精量彌粉、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實施品種技術推廣10萬畝,畝均收益由傳統品種約1000元提高至約2500元,先后承辦國家蔬菜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大會、全國蔬菜種質資源研討會等會議。延伸產業鏈條,立足蔬菜、生豬、肉雞“一主兩輔”產業優勢,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單體豆芽生產廠、標準化畜禽集中屠宰園區等,加快打造百億級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園。
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銅梁區以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一體抓好產業培育、鎮村建設、民生服務等工作,努力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激發鎮村活力。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出臺入市管理辦法等制度機制4項,首批入市交易5宗70畝,流轉土地5000余畝,帶動產業投資5.7億元。支持各鎮街確立2—3個農業主導產業進行集中培育,建設蓮藕、蠶桑、蔬菜等首批特色產業小鎮10個,大廟鎮、土橋鎮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培育“美麗鄉村+”業態,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露營民宿等綠色經濟,舉辦“一鎮一主題”鄉村節會,叫響“周末到銅梁”,西來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提質鎮村建設。通過多元投入實施場鎮功能補短板項目126個,全覆蓋完善路、水、電、訊、物流“五網”等基礎設施,推廣水網建設“四統一”全面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開展場鎮治堵、治臟、治污、治危、治差“五治”行動,大廟鎮、少云鎮獲評市級美麗宜居示范鄉鎮。持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對農房建設管理實施“三免一獎”,建設巴蜀美麗庭院1.4萬戶,圍龍鎮龍湖村獲評全市首批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積極融入重慶詩意田園大美鄉村先行區建設,拉開巴渝和美鄉村30個示范點、6大核心片、3大示范環線的整體建設構架,巴渝和美鄉村達標覆蓋率達33%,入選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區。
完善鎮村服務。探索教共體改革,在全區成立9個教育集團,覆蓋全區35所鎮中小學、幼兒園,促進教育資源貫通共享。深化醫共體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制度,開展“區聘鎮用”“鎮聘村用”改革,“家醫有約”精準服務基層群眾改革經驗被中央改革辦刊載推廣。構建“慈善+救助”服務聯合體,在全市率先推出高齡津貼免申即享,精準盤活農村公辦敬老院閑置床位經驗做法全市交流推廣。
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
健全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深入開展黨建統領“三治融合”鄉村治理工程,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頭雁”引領賦能。推進“頭雁領航·強村富民”工程,出臺銅梁區農業人才激勵措施,實施農村科技領軍人才集聚、“帶頭人”領航、“本土人才”回引、駐村幫扶、高素質農民培育“五項行動”,與西南大學、本土企業等共建專家大院、科技小院22個,近5年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157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67人,累計回引548名本土人才到村任職,本土人才管理“四統籌”經驗做法入選市委組織部典型案例,建成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2個,入選首批全市鄉村人才振興示范區。
小院治理破題。全覆蓋推行農村院落微治理,按照尊重村民習慣、尊重村民意愿原則劃分院落,堅持“四同”建小院,“五進”管小院,“智治”活小院,實現院落事院落議、院落定、院落管。有效動員村民參與“五清理一活動”,深刻改變村民的生活方式、衛生習慣;推動“柴草歸位、畜禽入圈、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衛生上榜”,院落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相關做法被市委組織部、市鄉村振興局在全市推廣。
文明鄉風鑄魂。開展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深化“家風潤萬家”主題活動,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好逸惡勞等不良風氣,土橋鎮六贏村“四自”協同機制入選第三批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深入實施清廉村居建設行動,打造“廉情驛站”“踏水橋院子”等清廉治理品牌,“清廉村居”經驗做法在全市清廉重慶建設會議上作交流發言。建成銅梁火龍文化展館、安居古城民俗文化館、農耕博物館等11個公共文化展館,修繕恢復少云故居、少云村入選全國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讓鄉村彰顯鄉土氣息、人文之美。
通訊員 陳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