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一】羅馬教皇方濟各于當地時間4月21日去世,享年88歲。外界在哀悼的同時,也開始猜測:誰將會是下一任教皇?
根據梵蒂岡方面的傳統,教皇去世后兩到三周內,羅馬天主教會的樞機主教們將進行秘密會議,投票遴選繼任者。理論上,任何受洗的天主教男性都有資格擔任教皇,但過去700年里,教皇一直是從樞機主教中產生。
候選人需要得到樞機團2/3的絕對多數票才能當選,如果前三輪投票中,沒有人獲得絕對多數,之后的投票中候選人只要獲得簡單多數就可以當選。方濟各在2013年的選舉中并不是繼任教皇的熱門人選,但經過長達24小時的五輪投票后,他最終當選。
選舉全程嚴格保密,以確保不受外界干擾。每輪投票結束后,外界可以通過西斯廷教堂的煙囪獲知結果,黑煙代表沒有結果,白煙表明新教皇誕生。
“猜測此次教皇人選將是一場必輸的游戲,”美國《華盛頓郵報》21日稱,意大利有句俗話叫“以教皇身份進入秘密會議的人,出來是樞機主教”,意思是熱門人選永遠不會獲勝。
該報稱,一些教會觀察人士認為,方濟各在繼任者人選上做了鋪墊,135名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中,有108人由他任命,但梵蒂岡內部人士表示,認為方濟各選出的人會與他一樣是錯誤的,其中一些人與他在廣泛的問題上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華盛頓郵報》援引內部人士的話稱,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鑒于本次參與投票者人數眾多,堅定的自由派或保守派人士可能很難贏得所需的絕對多數票。在方濟各的領導下,樞機團在地域和種族上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這也將是自1978年以來,歐洲樞機主教首次不占多數席位的選舉。
綜合“政客”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eu)、英國路透社等媒體報道,以下這些人可能是教皇的潛在人選。
歐洲人奪回教皇之位?
教廷國務卿彼得羅·帕羅林(Pietro Parolin)來自意大利威尼托大區,自2013年起一直是僅次于方濟各的二號人物,可能被視為他理所當然的繼任者。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稱,帕羅林作為方濟各的親密顧問之一,被委任推行教皇的改革,一直負責外交事務。他在重建梵蒂岡與中國的關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方濟各生病期間,帕羅林主持了祈禱教皇康復的活動,但批評者認為這是一次不體面的競選活動。一些人認為他過于官僚,缺乏已故教宗的魅力和平易近人之風,這或許會成為他的致命弱點,而且他還缺乏教牧(pastoral)經驗。
教廷國務卿彼得羅·帕羅林 視頻截圖
報道稱,另一位意大利人選是來自倫巴第大區的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主教皮耶爾巴蒂斯塔·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這位60歲的樞機主教很可能受益于意大利其他樞機主教對同胞重掌大位的懷念。皮扎巴拉在圣地生活了30多年,會說希伯來語,承諾自己“出于必要”會與哈馬斯對話,他在中東地區是一位權威人士,這可能是一個優勢。
皮扎巴拉為人坦誠,因與方濟各在環境保護和跨宗教對話方面的觀點一致,地位迅速提升,但他通常避免參與教會內部關于教義的公開爭論,這讓他名不見經傳。而且,對于擔任教皇而言,他還是有些年輕,樞機主教們不愿意選舉一位可能在位幾十年的領導人。
其他歐洲的潛在教皇候選人還包括:親切隨和、來自法國的讓-馬克·阿夫利娜(Jean-Marc Aveline);來自馬耳他的教會會議秘書長馬里奧·格雷奇(Mario Grech),他在保守派和溫和派陣營都有朋友,許多樞機主教也都認識他,而且他來自小國的背景不會帶來任何外交或地緣政治麻煩;來自西班牙的樞機主教胡安·何塞·奧梅拉(Juan Jose Omella),他深得方濟各賞識,致力于教牧工作,促進社會正義;方濟各在梵蒂岡的主要盟友之一、來自意大利的馬泰奧·瑪麗亞·祖皮(Matteo Maria Zuppi)也被認為有當選的可能性等等。
方濟各之后,非歐洲樞機主教崛起
方濟各是自公元8世紀敘利亞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以來第一位領導天主教會的非歐洲人,也是第一位來自美洲的教皇。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認為,如果樞機團再次選擇非歐洲籍人士,菲律賓樞機主教路易斯·塔格萊(Luis Tagle)可能是領跑者。《華盛頓郵報》稱,現年67歲的塔格萊母親是華裔,父親是菲律賓他加祿人,2012年被任命為樞機主教。
塔格萊與方濟各關系密切,致力于倡導社會公正和消除貧困,他曾批評過天主教神職人員形容LGBTQ+群體、離婚人士和未婚母親的“嚴厲言辭”。
菲律賓樞機主教路易斯·塔格萊 視頻截圖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稱,如果教會選出現代歷史上首位非洲教皇,或許會創造歷史。加納樞機主教彼得·圖爾克森(Peter Turkson)在2013年時被認為是教皇的熱門人選,如今再次成為話題中心,但他之前關于非洲兒童性虐待發生率和警告伊斯蘭教在歐洲傳播的爭議性言論可能會阻礙他當選。
報道分析稱,對于歷史上代表性不足的地區,方濟各確實任命了更多來自那里的樞機主教,這可能會在下一任教皇選舉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自從方濟各取消了樞機主教們在羅馬的定期會議后,許多樞機主教之間的溝通變得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居住在“永恒之城”、能更輕易互相溝通的所謂“教廷樞機主教”的權力。有人認為,這可能會給意大利樞機主教帶來優勢,因為他們占羅馬神職人員的大多數,但如今他們不再需要團結在教皇周圍,也可能會互相攻擊。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教會高層則告訴“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方濟各還采取措施,增大了神職人員在羅馬集會的難度,這導致新權力中心的形成,尤其是在天主教徒人數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起強大的主教會議。這些頗具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剛果樞機主教弗里多林·安邦戈·貝松古(Fridolin Ambongo Besungu)和巴西樞機主教海梅·斯賓格勒(Jaime Spengler)。
報道稱,這些集團能夠輕松溝通,可能會對那些尋求歐洲人接替方濟各的人構成挑戰,而且許多歐洲樞機主教也可能支持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候選人。
一位教會官員稱,教廷看似強大,但當不同大洲的領導人聚集在一起召開秘密會議時,所有人都會發表意見,羅馬不再是教會陰謀的“聚集地”。
來自保守派的反對
據“政客”新聞網歐洲版報道,方濟各在擔任教皇的12年里,激怒了天主教會的保守派,保守派變得越來越激進,尤其是在美國。
保守派的實際領袖是76歲的樞機主教雷蒙德·伯克(Raymond Burke),他曾多次與方濟各就所謂的“覺醒”議程發生沖突,認為教會“過于女性化”。但他更多被視為保守派的精神領袖,而非教皇的有力競爭者。
匈牙利樞機主教彼得·埃爾多 視頻截圖
報道指出,匈牙利樞機主教彼得·埃爾多(Péter Erd?)似乎更有可能成為教皇候選人,他在2013年就被提名為潛在繼任者,還受到過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贊揚。
路透社稱,埃爾多可能被視為一個妥協人選,一個來自保守陣營但與方濟各進步世界建立了橋梁的人。他在歐洲和非洲擁有廣泛的教會聯系,被視為新福音運動的先驅,希望在世俗化的發達國家里重新點燃天主教信仰,但他也被視為務實之人。不過,2015年,埃爾多反對方濟各要求教會接受難民的呼吁,稱這構成“人口買賣”。
埃爾多能說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還會說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路透社認為,這可能有助于他緩和天主教會與俄羅斯東正教會之間的關系。
此外,路透社認為,雖然樞機主教不太可能會選出第一位美國教皇,但如果他們一定要的話,約瑟夫·托賓(Joseph Tobin)樞機主教似乎是可能的人選。他擁有在梵蒂岡的服務經驗,又在美國教會擔任過高級職務。但托賓不屬于保守派,他以對LGBTQ+群體的開放態度而聞名。
無論誰當選,“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指出,下一任教皇將繼承的是一個嚴重分裂的教會,不僅要應對LGBTQ+、神職人員虐待等意識形態緊張局勢,還要應對因領土和文化沖突而迅速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選擇新教皇的風險異常高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