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名將王翦,身高八尺,相貌威武,英姿勃發。他年少時就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被譽為“兵家瑰寶”。
王翦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將領。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他率領秦軍多次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尤其是在攻占楚國的過程中,他的指揮和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還在兵器制造、軍事組織和訓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
除了在軍事方面的出色表現外,王翦還在政治領域表現出色。
他曾被任命為秦國的宰相,負責國家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在這個位置上,他秉持公正和權力平衡的原則,通過改革和政策制定,使得秦國的治理更加高效和公正。
他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秦國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翦年輕時曾跟隨名將白起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后來,他領兵獨立作戰,以出奇制勝的戰術和過人的指揮才能,多次擊敗敵軍,讓秦國的勢力更加強大。
可是,功高震主的王翦,自知兵敗將亡的前兆已經出現。他深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他決定告老還鄉,遠離朝堂紛爭,安享晚年。
歷史上為主君立下汗馬功勞卻沒能逃脫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命運的臣子不在少數:西漢韓信;魏晉牛金;北周趙貴……
可為什么王翦能遠離朝堂,安然而終呢?現在來揭曉。
將帥之才,功勛卓著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爆發了垓下之戰。趙軍的主力集中在垓下,秦軍在數倍于趙軍的情況下,派遣王翦、李牧、白起三人為主將,率領大軍攻打趙軍。
那時王翦的軍隊在城下與趙軍展開對壘,他率領一支部隊攻打趙軍的左翼,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他采用了火攻和假撤退的戰術,迷惑了趙軍,成功地破壞了趙軍的陣型,讓趙軍的中軍無法及時支援左翼,從而占領了趙軍的營壘。
李牧進攻趙軍右翼,迫使趙軍主力轉移注意力,為白起創造了攻擊的機會,白起發動總攻擊,打垮了趙軍,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最終,垓下之戰秦軍獲勝,趙軍主帥趙括自殺,趙國國力也大大削弱,這根插在秦王心里的毒刺也算徹底拔出,只是余毒未清了。
同年,秦國派出大將王翦率領秦軍與趙國在沙丘(今天的河北省趙縣西南)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即沙丘之戰。
王翦帶領的秦軍在攻下了趙國的一些城池之后,向沙丘進發。趙國的主將趙括本來認為王翦會攻打邯鄲,所以沒有加強防守,不料導致趙軍處于劣勢。
王翦趁這個機會采取了奇襲的戰術,在趙軍準備撤退時對其發動了追擊。趙括在被追擊的過程中,部隊士氣低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將主力軍撤回。
此時秦軍乘機追擊,趙軍在沙丘遭到慘敗,據史書記載,趙軍損失了數十萬人,其中包括趙括的兩個兒子,而秦軍只有數千人傷亡。這個傷亡人數差距之大,可見王翦戰術之奇。
公元前215年左右,秦朝與匈奴之間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之前,匈奴一直是秦朝的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派遣多位將領率軍遠征匈奴,但是戰爭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最后,是王翦接任指揮權。
王翦率領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其中包括步兵、騎兵、弓箭手等等,人數超過了十萬。作戰時王翦采用了“長驅直入”和“圍魏救趙”的戰術,以迅猛的攻勢突破匈奴的防線。
同時,他還采取了“用兵不過千里,然后除外國”,即先攻占匈奴在邊境的城池和要塞,逐漸削弱匈奴的實力。
在九原地區,秦軍遭到匈奴的強烈抵抗。但是,在王翦的指揮下,秦軍憑借精良的裝備和嚴密的組織,在九原平原上一舉擊敗了匈奴軍隊,收復了失地。
這場戰爭勝利后,王翦被封為“鎮西將軍”,風靡朝堂。
據傳,當時王翦已經征服了齊國的大部分領土,但是他遭遇到了一座非常堅固的城池,這座城池是齊國最后的防線,也是王翦攻城最大的難點。
王翦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進攻這座城池,但是每次都被齊國的士兵擊退。
秦始皇得知了這個情況后,親自前往王翦的營地探望他。他來到了王翦的帳篷里,坐在王翦的對面,詢問了戰況。
王翦告訴秦始皇,齊國的這座城池非常堅固,士兵也非常勇敢,自己的部隊攻城多次都遭到了失敗。
秦始皇聽了之后,問道:“那你有什么計策嗎?”王翦答道:“我已經有了一個想法,但是需要人手和物資支持?!?/p>
秦始皇問:“需要多少人手和物資?”
王翦回答:“需要五千名勇士,以及一百架飛梭?!?/p>
秦始皇聽了之后,覺得這個要求非常奇怪,便問道:“你要五千名勇士做什么?”
王翦回答:“這些勇士將被用來挖掘一條地道,從城墻下面攻擊齊國士兵?!?/strong>
秦始皇問:“那一百架飛梭有什么用處?”
王翦回答:“這些飛梭將被用來投擲火油和石塊,攻擊城墻?!?/p>
秦始皇聽了之后,決定滿足王翦的要求,為他提供五千名勇士和一百架飛梭。不久之后,王翦的部隊挖掘出了一條地道,然后用飛梭攻擊城墻,終于攻克了這座城池。
王翦的遠見卓識,出色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應該沒有人不為之欣賞吧,何況始皇。
曾經有人用九個字概括王翦對秦王朝的貢獻,那便是:“秦掃六國,此人滅其五!”
九個字不多,但精辟且恢弘。
為人臣子,奉公守法
據傳說,秦始皇曾經命令王翦攻打趙國,而趙國國相向王翦提出了一些條件,希望王翦能夠放過趙國的百姓和文物。
王翦回答說:“我出兵為的是攻打你們的軍隊,而不是來傷害百姓和毀壞文物。我是一個忠誠的將軍,遵守我國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如果你們能夠順從大秦的意愿,我也會保護你們的利益?!?/p>
聽到王翦的回答,國相感到很滿意,隨即離開。但是不久之后,國相又派人前來向王翦提出條件,希望他能夠放過趙國的王室。
王翦回答說:“我是一名將軍,我的職責就是執行命令,而不是選擇性的履行命令。我不能接受你的條件,因為我不會違反我國的法律和秩序。”
國相再次感到很滿意,表示他會接受王翦的回答。
王翦是一位忠誠的將軍,一名出色的指揮官,一個遵守規章制度的臣子?;蛟S也正是由于守規矩、不逾矩,王翦為自己的保護傘增添了一份遮風擋雨的力量。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咸陽城,秦王親自到灞橋為王翦餞行。王翦在和秦王嬴政喝酒的時候向秦王討要了許多田地和豪宅。
秦王嬴政十分疑惑,問:“將軍出征打仗,為什么要擔心貧困?”
王翦回答道:“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也不會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良田豪宅作為兒孫的產業?!?/strong>
這一回答把秦王贏政逗得大笑。也許是秦王賞賜的不夠多,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求賜良田和豪宅。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都很納悶:你要了一次兩次還不夠,要這么多作甚?
王翦道明真心話,說:“大王驕矜,不相信別人?,F在我指揮著泱泱六十萬大軍,如果我不多多向大王討要田地住宅,讓大王以為我帶兵打仗是為了吃穿,而不是有惻隱之心,豈不是會讓大王懷疑我?”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聽了,這才知道將軍的深謀遠慮。
深諳君心,張弛有度
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于后世?!痹谇亟y一六國的進程中,相比于其他,更戳始皇心的是王翦。
王翦怎么會不知道贏政的心思呢?前輩白起的沉痛教訓至今還歷歷在目,他要為自己的后半生做打算。
王翦不僅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英雄,更是一位深謀遠慮,懂得伴君生存之道的智者。
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為秦國征戰四方的歲月里,他知道秦國需要他,他也為秦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同時也知道他的光芒太過耀眼,需要在秦國不需要他的時候離開。所以在戰爭結束后,他悄然循隱。
他在歸隱后,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每天都在田園中勞作,不再關注政治和權力的爭奪,也不再接受朝廷的命令,他把余生都奉獻給了農耕和家庭。
他在歸隱后過了十年,直到去世,也沒有再次回到政治舞臺上。他過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卻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
王翦回到故鄉后,心境漸漸平和。他喜歡在院子里品茶賞花,感慨生命的短暫,領悟人生的真諦。
一日,秦始皇派人前來召見王翦,想要讓他重回朝堂。王翦拒絕了秦始皇的請求,他說:“我已經告老還鄉,不再涉足朝堂,希望陛下能夠體恤老臣?!?/p>
秦始皇聽后深感敬意,他說:“王將軍,你是我大秦的功臣,我不會殺你,你留下便是。”
王翦深深一禮,答道:“皇上的恩典,王翦銘記于心。然而,王翦已經告老還鄉,過著寧靜的生活,愿意留在故鄉,與家人朋友共享天倫之樂。”
皇帝想要挽留王翦,但是他明白王翦已經下定決心。最終,皇帝只能表示理解和尊重。
王翦告別了皇帝,回到了家中。
他知道自己的選擇雖然讓皇帝有些失望,但是他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他也知道自己的決定并不代表他不愛國,而是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老虎向來無情。
對他而言及時離開是明哲保身的唯一途徑,或許他從未想過要贏得生前身后名,但他成為了后世之人為官學習的榜樣。
盡管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采取了許多殘酷的手段,但他也非常重視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
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為秦國的穩定和統一做出重要的貢獻,那么秦始皇可能會保留他們的生命。
王翦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能力和貢獻使得秦始皇認識到他的重要性,所以他沒有被殺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