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都 油菜花海
中都鎮(zhèn)位于屏山縣西北部,歷史上為魚鳧支子封地,唐宋時名為夷都,屬馬湖部。元及明初在此置沐川長官司,明洪武后長官司遷沐川,夷都為副長官司駐地。明萬歷十七年(1589)更名為中都。直至清同治末年,中都都為沐川副長官司所在地,時間長達300年。明代以來,朝廷在夷都地區(qū)大量征發(fā)人力物力采伐楠木進貢,留下諸多遺跡及傳說。中都因擁有“川南最早的油菜花海”以及神木山、楞嚴寺、黑龍土主廟等古跡遺址而聞名。近年來,經(jīng)大力宣傳保護,部分歷史遺跡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價值。
皇木之根——神木山
從中都場鎮(zhèn)東望,便能見到云遮霧繞的神木山。中都神木山,曾是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宮殿的金絲楠木采集地。明永樂年間,朱棣開始營建紫禁城,為尋找大型金絲楠木,派遣工部侍郎宋禮前往馬湖府考察。宋禮在今中都一帶發(fā)現(xiàn)金絲楠木資源后,立即組織人員砍伐,待山洪來臨時,巨木隨水沖入夷都河,然后進入金沙江,再經(jīng)長江到今江蘇省鎮(zhèn)江鎮(zhèn)轉(zhuǎn)運到京杭大運河,經(jīng)歷千難萬險后最終運至北京。
朱棣將其中最大一根直徑超八尺的楠木封為“神木”,并將產(chǎn)木之山改名為“神木山”;又命翰林學士胡廣撰《神木山碑記》,并刻碑運至中都,建專祠供奉。每至歲末,當?shù)囟家e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稱為“拜山”。此事在《明史》及明清諸多文獻中均有提及。
中都為明朝廷進貢楠木持續(xù)了200多年。據(jù)記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到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近40年間,共采伐并送往南北二京楠木44913根。今中都似留存諸多采伐楠木的遺跡。
明代,修有場鎮(zhèn)到神木山的祭祀之路,祭祀神木的祭臺就設在頂峰之上。每年春季,禮部官員都要親自來中都,由沐川副長官司長官引路,歷經(jīng)四五小時到達祭臺,舉行儀式,念誦祭文后在祭臺處焚化。至今,在通往祭臺的路上,似留存有明代官員形象的摩崖石刻,以及大量明代雕鑿的石像。
明初古廟——楞嚴寺
楞嚴寺坐落于中都場鎮(zhèn)后面的山坡上,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主創(chuàng)者是當時的沐川副長官司承務郎夷瓚,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該寺原為夷氏家廟,因夷瓚母親竭誠向佛,但每次去廟里拜佛都需爬山涉水,不甚方便,于是夷瓚便將家廟改建于山腳下,即楞嚴寺。
寺廟整體向東,由正殿、后殿、左右?guī)繕?gòu)成。正殿采用抬梁式梁架,為重檐歇山頂,屋面施筒瓦,上下檐下施斗拱;其余建筑為穿逗式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正殿面闊3間,寬12.40米,進深3間,長12米,通高12.50米,明間后踏道12級進后殿;后殿面闊5間,寬20米,進深4間,長8米,通高7米;右?guī)棵骈?間,寬13米,進深4間,長8米,通高7米,垂帶踏道4級進正殿;左廂房為兩層建筑,面闊4間,寬18米,進深4間,長7米,通高8.50米。正殿與左廂房間有天井,東西長10米,南北寬3米。
從明至今,楞嚴寺歷經(jīng)多次修繕。2024年,屏山縣籌措600多萬元資金對其進行大修,文物古跡得到進一步妥善保護。楞嚴寺現(xiàn)存的立柱和斗拱皆為原物,非常珍貴,是研究明代建筑格局及工藝的寶貴實物。
“永賴同功”——敘馬驛道
“永賴同功”是一處明代題記,位于明代的敘馬驛道邊。據(jù)1998年版《屏山縣志》記載,“永賴同功”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安邊同知汪京在敘馬驛道(屏山至馬邊)修通后,以石灰漿和糯米搗細后寫于中都河畔巖石上的大字,用以紀念敘馬驛道的修建和百姓的共同努力,意為“?永林軍(馬邊駐軍)和?賴因寨(今馬邊縣城)人民共同創(chuàng)建的歷史奇功”。
“永賴同功”題記(唐仁 攝)
明萬歷十七年(1589),朝廷平息涼山“三雄之亂”后,為防地方土著再起事,重兵屯守,并將賴因寨升格為“馬湖府安邊廳”,委四品官員汪京擔任安邊廳同知(相當于縣令)。汪京在任期間,為更好地加強對馬邊的開發(fā)和管理,采取了“建廳城、興教育、修城堡、筑險道”4項惠民措施。其中的“筑險道”,就是修建從屏山到馬邊的100多公里石板大道,號稱“敘馬驛道”。敘馬驛道從屏山出發(fā),沿金沙江而上到達新市鎮(zhèn);再從新市鎮(zhèn)沿中都河而上到達野貓溪,經(jīng)馬邊蕎壩、石仗空、靛藍壩,翻過煙遮山抵馬邊。
為修筑好這一溝通邊陲大道,汪京通過上級官員遞交奏折獲批,朝廷同意從國庫調(diào)撥黃金100兩、大米100石,不足部分,由汪京組織當?shù)剜l(xiāng)紳士民募捐。汪京率先把自己的俸祿捐出,在他的帶動下,當?shù)睾芏嗍考澕娂娊饽蚁嘀?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有炸藥,就用最原始的架柴火燒、再澆冷水的辦法,使石頭迸裂;幾百上千斤的石料,利用鋪圓木滑動或者杠桿撬運,及時運到工地。敘馬驛道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6月動工,次年9月竣工,夷漢人民同心協(xié)力,在陡峭的山崖上,利用簡陋的工具,硬是鑿出一條路來。
工程結(jié)束后,官府在路邊巨石上刻下“汪公路”字樣,意在表彰汪京督率此項工程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汪京又在中都的洪溪巖上用糯米漿調(diào)石灰寫下“永賴同功”4個大字。“永”為駐防馬邊的永寧軍,“賴”為馬邊的賴因寨,意為軍民共同完成的功績。道路開通后,直到清、民國時期仍在使用。除了傳遞官方文書外,還極大地方便了當?shù)匕傩盏某鲂泻蜕藤Z的往來,對沿途各地的人員物資往來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在中都至馬邊,仍殘存有數(shù)段明代敘馬驛道遺址,供游客參觀。
川南最早——油菜花海
除各類歷史文物古跡外,中都還有“川南最早的油菜花海”。每年11月下旬,當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油菜還是嫩苗時,中都河沿岸的油菜花就率先開放,并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里逐漸發(fā)展成油菜花的海洋。放眼四望,東西南北中,遍地金黃,微風吹來,此起彼伏,令人心醉的黃浪向前鋪過去,直鋪向藍天。
在中都這片神奇的沃土上,原本平平無奇的油菜花能享此美譽,絕非偶然。“干中都,濕沐川,不干不濕煙遮山。”這句古老的諺語,道出了一個明顯的氣候特征。中都屬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由于高大的五指山阻擋,北邊來的冷濕氣流很難越過大山,于是中都河流域形成冬季干熱的獨特氣候,氣溫較其他地方高1—2℃,為數(shù)萬畝油菜提供了“早生早熟”的充要條件。
最早開放的油菜花,造就了中都“花雪同輝”的天地奇觀。隆冬時節(jié),五指山寒風凜冽,大地降下了白雪。由于高山對冷氣流的阻擋,河谷一帶基本不受影響,氣溫比山頂高好幾度,油菜花照常開放。山頂寒雪紛飛,山下金黃一片,這便是中都著名的自然景觀“花雪同輝”。此時賞游,給人帶來一種反差感極強的觀感體驗。尤其是對于藝術工作者而言,無論是自然風光攝影還是油畫寫生取景,這里都是理想之地。
“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古人對油菜的獨特情感多源于它與民生的密切關系。如今,金燦燦的油菜花海,也讓中都鎮(zhèn)迎來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春天”。過去,人們還擔心和顧忌這里的交通落后,不愿意千里迢迢顛簸來此,但隨著仁沐新高速貫通,在中都設有出口,交通不再是制約因素。自2016年中都油菜花節(jié)成功舉辦之后,無數(shù)外地游客紛至沓來,只為目睹這隆冬里的金黃盛景。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屏山縣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