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這個故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蔣夢麟:這個出生于19世紀80年代的浙江人,不僅曾擔任過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還是到目前為止,北京大學(xué)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貨真價實的時代精英,如果稱他一聲:中國近代教育家,應(yīng)該是沒有人投反對票。
陳獨秀和蔣夢麟頗有私交,他們都是前清時的秀才。這天哥倆兒閑聊,蔣夢麟說:“我考的是策論秀才。”陳獨秀聽罷哈哈一笑道:“我是八股秀才。”蔣夢麟聞言趕緊向陳獨秀拱手作揖,表達自己的欽佩之情。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清末的科舉考試在1901年時,考試的形式從八股改成了策論,而在1906年時,科舉制度才被徹底廢除。所謂的策論,跟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生所寫的議論文類似,雖說寫的是文言文,但都是對政策、時事和社會現(xiàn)象發(fā)表看法、提出建議的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上與現(xiàn)代的文章非常相近。正是這樣的一個改動,所以才出現(xiàn)了前文中提到的“八股秀才”和“策論秀才”。
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趣聞,但卻反映了八股取士對古代知識分子不僅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其考試難度也是被公認的。否則也就不會出現(xiàn)陳獨秀憑著“八股秀才”的身份就能洋洋得意的現(xiàn)象了。
“八股”到底難在哪里,讓堂堂北大校長也對要對與它“沾邊”的八股秀才刮目相看?咱們還得從頭說起:
一、“八股”很有來歷
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的文人在對古代文獻進行批注的時候,會使用一種稱作“帖括”的文體。這種文體對仗工整、行文簡潔而富有詩意,不僅受當時讀書人的推崇,而且受到宋朝統(tǒng)治者的青睞。
北宋王安石廢詩賦,改用“經(jīng)義”為取士的標準,把科舉考試的范圍規(guī)定為儒家經(jīng)典,但并沒有對文體進行過多的規(guī)范。到了南宋,考試的形式則借鑒“帖括”,被要求全部按照規(guī)范的格律去書寫,并且必須遵守破題、接題、小講、大講、余意、結(jié)尾,這樣固定的模式來進行,雖然不是固定為八股,但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八股文的雛形吧。
到了元朝,又在宋朝科舉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規(guī)范考試出題范圍,考題僅可在四書,也就是《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中尋找(筆者深度懷疑,這個標準是因為蒙古人和色目人讀書比不過漢人所致),可以說八股成形的基本要素,都具備了。
要說八股文的成熟是在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下,不僅考試范圍和考試形式都做了巨大且成熟的改進,并且隨著科舉的推廣,“八股取士”得到了民間普遍的認可,并一直沿襲了五百年之久,成為對中國考試制度和人文思想影響最為深刻的制度之一,所以要講八股,就不能離開明朝。
二、大明的八股怎么考?
《明史·選舉制》載:
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jīng)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
解釋一下:就是考試的范圍除了四書,還包括五經(jīng),并且這個范圍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和劉伯溫一起商定的。考試文章的寫作形式仿效宋朝的經(jīng)義,寫作的體例使用排比和對偶的方式。不過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朱元璋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八股文的格式,格式是到明孝宗的時候才最終定格的。
定格后的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其中文章的高潮是后面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你絕對不可以隨便寫,必須采用對偶的方式,音律相攜,嚴絲合縫方才合規(guī),并且通常來說,一篇八股文不會超過五百字。
說實話這種寫法著實古板,但也是比較高難度的要求,不僅多一字少一字均不及格,而且還要求表達出完整的中心思想,要有這種水平,不經(jīng)過多年的強化訓(xùn)練還真是不行。而且考生的實際情況是,對很多人來說,連達到第一個標準都非常困難,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會有人考一輩子也當不成“秀才”了。
寫作方式雖難,但終歸是技巧問題,大不了文章不那么流暢優(yōu)美就是了。更要命的在于文章的立意。明朝規(guī)定,科舉的八股文章須仿圣人之言,也就是要按照圣人的思想方式去寫作,完全不可以摻雜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敢標新立異,那么對不起,您就等著名落孫山吧,搞不好得罪了皇帝,還得攤上個文字獄。所以說那個年月,想考取功名,就得淡化自我意識,放棄個人思想,投身于圣人的懷抱。
不過這里的圣人可不是孔孟,而是朱熹。朱夫子曾經(jīng)給儒家著作,按自己的理解寫過注釋,他的這些理解很合明朝統(tǒng)治者的口味(或許明朝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就認為,朱熹應(yīng)該是他們的本家),于是全天下的讀書人,對四書五經(jīng)便只能按照老朱家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按老朱家的道德標準去規(guī)范禮儀行為了。
應(yīng)該說,把自己硬生生活成別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那時候的讀書人如果想撰寫出好文章,不僅要承受埋頭苦學(xué)的痛苦,更是要飽受禮教的制約,真是難上加難。但是沒有辦法,誰讓考試標準就是這樣呢?只能認了,為了取得功名,為了實現(xiàn)讀書人的最高理想,痛苦就痛苦吧。
三、八股文孰優(yōu)孰劣?
八股文能夠霸屏中國科舉五百年,應(yīng)該說在那個年代是有一定先進性的。總結(jié)一下,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將考試標準化
在北宋王安石之前,科舉以詩賦取士,這種考核標準很難界定,主觀因素太重,也容易導(dǎo)致科舉腐敗。而八股因為有著嚴格的格式規(guī)定,并劃定了考試范圍,考官閱卷時,可以根據(jù)格式和內(nèi)容,迅速做出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判,從而使考試的結(jié)果相對公正。從這點來說,八股也算是中國古代對考試標準化的貢獻。
2、教材的普及度和標準化高,便于基礎(chǔ)教育的普及
因為八股測試的內(nèi)容是在中國古代傳承了數(shù)千年之久的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所以不管是在民間的普及度,還是認知的廣泛度上,都非常適合中國古代的國情,便于基礎(chǔ)教育的普及,特別是讓底層民眾能夠有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多少貧苦百姓夢寐以求的理想。
3、寫作八股文能夠快速提升寫作水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曾說:
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可見學(xué)習(xí)寫八股文對快速提高文學(xué)素養(yǎng)是很有益處的。
然而,八股對人們思想的制約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知識分子被八股毒害的典型代表就是《范進中舉》中,那個發(fā)瘋的范進。
八股提倡朱熹一家之言,已然是一種狹隘與刻板,更為要命的是: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為了符合自己的統(tǒng)治利益,達到讓知識分子們無條件成為自己“超級粉絲”的目的,對朱熹,甚至是孔孟的一些思想,或篡改、刪減原意、或進行偏執(zhí)誘導(dǎo),再加上呆板不變,毫無創(chuàng)意的考試形式,以至于讓很多讀書人為了讀書而讀書,逐漸脫離了人性,成了毫無生氣和生活能力的書呆子。
明代的大學(xué)者宋濂,就曾為這樣的書呆子發(fā)出過嘆息:
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
這種呆若木雞,口不能言的進士舉人,就是被八股禍害的現(xiàn)實版“范進”,浪費了國家資源,葬送了大好青春,十年寒窗終成“廢物”,實在是可憐可嘆。
因此,八股雖鼎盛于明清,但對其形式古板,僵化思維的弊端的非議之聲卻從未間斷,可由于沒有更好的考試形式來替代,歷代統(tǒng)治者皆不敢輕易廢除八股。直到晚清時西學(xué)漸進,現(xiàn)代學(xué)校教育模式興起,八股才最終走下了歷史舞臺。
但即便在八股盛行,桎梏嚴苛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優(yōu)秀的考生,寫出了詞藻優(yōu)美,內(nèi)涵深刻的佳作。想到他們以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篇幅,不僅可以寫出如此文思雋永的文章,而且在思想被重重設(shè)限與壓迫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思想的獨立,人格的完善,甚至在腐朽黑暗的時代,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充滿了改造舊世界的勇氣與信念,這實在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或許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當蔣夢麟聽到陳獨秀是八股秀才的時候,才會趕緊用拱手作揖的方式來表達對前輩的敬佩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