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大媽為了搶宴席上的剩菜不惜大打出手,這種似乎只有在網絡上才有的搞笑段子,現實生活中竟然真實存在!
以前的農村宴席,簡直比過年還開心,從計劃辦席一直到宴席結束,前前后后得持續一個星期還不止。不光主人家要忙前忙后,來幫忙的鄉親也是腳不沾地!那時是一家辦席,全村忙活。
反觀現在,一條龍服務的流水席,雖說省了很多事,但也失去了很多人情味兒。特別是在宴席中出現的一些怪相,難怪很多人都表示:越來越反感農村的宴席了!
宴席的規格越來越高
去年村里有個同族的弟弟結婚,彩虹門從村頭一直擺到了大門口,光是氣勢就碾壓村里絕大多數的人家。
宴席上的菜品更不必說,紅燒甲魚、清蒸鱸魚、燉牛肉、燒排骨,菜品的豐盛也令前來參加宴席的賓客連連咂舌。
粗略估算了一下,這一桌菜沒有四五百元根本辦不下來,還不算上其他的人工成本。
難怪好多人都說,現在農村辦宴席是件頭疼的事,規格高了收的禮金成本都保不住,規格低了又怕遭人在背后議論太小氣。
禮金越來越高
30多年前村里辦宴席,聽我媽說禮金20、30塊的都有,關系再親近點的拿50塊,已經算很高了。
現在50塊的禮金已經完全沒有了,再不濟也是100塊,通常情況下都是200塊起步,再往上400、500、800甚至1000的都有。
“拿的太少了去吃飯,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想想也是這個道理。
也難怪好多人家在辦完酒席后,連夜也要拿著禮金單子挨個計算,看看這場宴席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仿佛辦的不是一場宴席,而是一樁買賣。
辦席的名堂越來越多
在我們湖北老家,辦宴席的名堂已經從原來的結婚、喪事、老人過大壽,逐漸演變出更多的花樣:孩子過生日、家里蓋新房等等。
明目繁多的宴席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這也讓大家苦不堪言,暗地里猜測究竟是真的為了慶賀才辦的宴席,還是想借此機會收回以前送出去的禮金。
去年我就回老家參加過這樣的宴席,孩子考上了大學,家人要慶祝一下,親朋好友聚了十幾桌。直到宴席結束,閑聊時打聽這家孩子考上哪個大學了,不料就連主人自己也說不出大學的名字,場面一度有些尷尬。
借著辦宴席親朋好友聚一聚,一起表示慶賀,原本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現在的宴席已經變了味道,反而成了人們用來攀比、炫耀甚至掙錢的一種方式,實在令人唏噓。
飯后打包的越來越多
網上曾有這樣的段子,年輕人去農村吃大席,飯還沒吃完,身后就站了幾個大媽手里拿著塑料袋,隨時準備開啟打包模式,讓正在吃飯的年輕人一時不知是該舉筷還是放筷。
其實,這根本不是段子,去過農村吃大席的人肯定都深有體會。本著吃夠本的原則,不光要吃飽,臨走是還要打包,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把拿出去的禮金給找補回來。
拿回家能不能吃完無所謂,重要的是要往家里拿,不然就虧了,這也讓主家很是無奈。
結語
辦宴席的初衷是為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同慶賀、分享喜悅,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感情。
但現在,宴席卻用來相互攀比、相互炫耀,人情味兒在如今的鄉村宴席中已經越來越淡了。
你們還知道哪些農村宴席的怪像?歡迎分享出來一起探討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