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六屆中國民族美術作品展覽(成都站)在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拉開帷幕。此次共展出195件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多個畫種。
開幕式現場。
畫作背后的共鳴與啟示
展覽現場,猶如穿行在多彩的民族藝術長廊。這里既有多彩貴州萬峰成林、銀灘飛流的自然壯美,又有“天塹變通途”的發展奇跡;既有城鄉繁榮的時代新貌,又有“村超”熱潮背后民族團結的生動圖景。其中,《大涼山的小生意》《喀什父子》《葡萄熟了》等作品,則以市井煙火氣傳遞各民族共生共榮的溫暖敘事。
展覽現場。
駐足觀賞的人群中,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研究生岳佳妮對《葡萄熟了》印象尤為深刻,她說:“這幅描繪維吾爾族老奶奶的肖像畫,巧妙融合寫實與寫意的技法,創新性地融入攝影元素,這為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視角。”
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賀思恩用“感動、共鳴、責任”概括觀展的感受,他表示:“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民族文化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交融共生的精神血脈。”
文化地標上的學術共振
作為全國巡展的第二站,成都站展覽落地資陽具有特殊意義。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牟文虎表示,這是學校首次承辦國家級美展,195件精品為師生打開“行走的藝術課堂”,助力美術學科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在記者采訪時他說道:“年輕創作者需要這樣的平臺碰撞靈感,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
展覽現場。
談及此次展覽為何落地資陽,中國美協民族美術藝委會委員、四川省美協主席李青稞說:“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美術學院擁有國際一流的教學條件和一支朝氣蓬勃、思想活躍、拼搏奮進的教師隊伍,已成為四川美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這與展覽傳遞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共振。”
而本次巡展的舉辦,不僅是一次文化傳播的盛宴,更是一場跨越地域的對話,把富有時代氣息、彰顯多民族地域特色、具有鮮明價值導向的美術作品傳播到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進一步促進四川與全國的文化交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優秀的藝術發展成果,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城市文化的“破圈”密碼
近年來,資陽積極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深化區域交流合作,著力打造文藝精品,奮力提升藝術多元與融合發展,開創出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新局面,本土人才隊伍培育和公共文化服務取得長足進步。
展覽現場。
資陽將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加大民族美術事業發展支持力度,不斷激勵引領廣大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搭建好民族美術交流互鑒橋梁,共同推動民族美術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廣大市民可走進美術館,在藝術共鳴中讀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密碼,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的永恒魅力。
見習記者 曾志倩全媒體記者 胡燦鳳 張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