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接受腦動脈造影+顱內動脈取栓術8天之后,80歲的馮先生出院了。
與被“120”送來時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相比,接受治療后的馮先生思維清晰、語言流暢、肢體協調,恢復了自理能力。
突發腦梗,重度血管狹窄現危機
基底動脈的病變會直接影響腦干上控制呼吸和心跳的核心中樞,進而威脅生命……
4月7日傍晚,80歲的馮先生突發右側肢體無力,同時言語不清,家人見狀立刻撥打120將其送至東營市中醫院。
急診科迅速開啟緊急救治流程,顱腦CT顯示其未見有明顯出血,結合患者典型癥狀,神經內科團隊初步診斷患者為“腦梗塞”,團隊當機立斷,決定立即為馮先生進行靜脈溶栓治療。靜脈滴注讓馮先生的癥狀有所緩解,但看到磁共振血管成像的醫護人員們又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磁共振血管成像結果顯示馮先生的雙側額、頂葉腦白質存在多發腦缺血梗塞灶,雙側椎動脈末端、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及左側頸內動脈虹吸段均存在重度血管狹窄,狹窄一度占據了約90%,一旦剩余空腔徹底堵住,患者將危在旦夕!
血管介入,1小時取出1厘米“栓子”
當日22時,馮先生被收入介入外科進行進一步治療,在藥物的幫助下,此時的馮先生狀態較好,意識清楚,言語流利,介入外科隨即為他制定了兩套治療方案——靜脈治療或動脈取栓,在此基礎上,細致入微的一級護理也必不可少,醫護人員要時刻保持警惕。
病情的發展總是又急又猛,第二日下午17時,馮先生的病情突然惡化,陷入昏迷狀態,并伴有嘔吐和小便失禁。緊急時刻,介入外科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迅速判斷患者發生了基底動脈栓塞,在與家屬緊急溝通后,團隊立即為患者進行腦動脈造影+顱內動脈取栓術。“我們緊急聯系了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介入診療中心,團隊在半小時之內做好了手術的一切準備工作。”東營市中醫院首席醫學專家、介入外科主任袁廣勝說。
19時15分,手術正式開始,手術室內氣氛緊張而有序。“因為患者年紀較大,血管彎曲、管壁彈性差,術中我們要非常小心細致,在不能損傷血管的力度下,保證栓子完整取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項考驗。”袁廣勝說。
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經過緊張而有序的操作,在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醫師崔華慶、住院醫師馬駿的全麻配合下,19時50分,介入外科主任醫師袁廣勝,副主任醫師王建華、吳海東通過精準的負壓抽吸技術,成功一次性取出長約1厘米的條狀質韌血栓,馮先生栓塞的基底動脈得以“一把通”。20時46分,手術圓滿結束,在最佳手術時間內,他們打贏了這場“取栓攻堅戰”!
康復之路,中西醫結合助患者重生
術后,馮先生被安全轉至重癥醫學科進行后續治療。4月9日早晨,介入外科與重癥醫學科聯合查房,并在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張炬煒的主持下召開了疑難病例討論會。經過全面綜合評估,馮先生病情穩定,隨后轉回介入外科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在后續治療中,馮先生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四肢活動自如,精神狀態良好,醫院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配合中藥沖服,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進一步促進了馮先生的康復。4月16日,術后一周,馮先生生活已基本自理,符合出院標準。
此次成功的救治,不僅彰顯了東營市中醫院多學科協作的強大實力,更體現了醫護人員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對患者生命的高度負責態度。需特別提醒公眾:一旦出現突發言語不清、面部不對稱或肢體無力等“腦梗”癥狀,務必立即撥打120!黃金3小時內靜脈溶栓與6小時內腦動脈取栓是挽救腦功能的關鍵窗口,時間就是大腦!
未來,東營市中醫院將繼續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大眾新聞記者 鞏奕含 通訊員 于曉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