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文學步履里的蜀地煙火?
《夕陽》上卷,何世進以“開江老友”般的絮語,帶讀者漫步于開江、樂山的文學舊時光。從茶館里的文人懇談,到赴蓉參加文學集會的趣聞,字句間浸透巴蜀水土的溫潤。最動人的,是他以89歲高齡仍清晰復刻半個世紀前的創作細節——仿佛將泛黃的信札一張張撫平,重述那些“筆墨煮茶”的歲月。
下卷:127章家訓里的童年星河
下卷如一部“紙上家譜”,127章獨立成篇,細數孩提時母親教的《三字經》、父親叮囑的“做人當如竹”。何世進用白描筆法,讓舊時家教躍然紙上:晨起灑掃的規矩、飯桌上的禮讓、油燈下共讀的剪影……這些流淌在血脈里的教養,被他稱為“比文學獎更珍貴的傳家寶”。
從《巴渠戰洪圖》到《夕陽》:文學赤子的五十年堅守
作為中國作協會員、開江縣作協首屆主席,何世進的創作生涯始終與故土交織。早年《巴渠戰洪圖》以磅礴筆力記錄抗洪壯歌,近年《悠悠巴蜀情》細訴鄉愁,而新作《夕陽》更添歲月淬煉的澄明。他曾說:“寫作是我與時光和解的方式。”五十載筆耕,二十部著作,恰似巴山溪流,靜默而綿長地滋養著地方文脈。
文學前輩的“凝視”與“反哺”
有趣的是,這位深耕本土的作家,也曾以犀利筆鋒品評后輩作品。去年他撰文盛贊姜明散文《八千年的凝視》,稱其“以漢字為舟,載讀者溯向文明源頭”。而今自己推出《夕陽》,恰似一場跨越代際的文學對話——前輩以閱歷凝成燭火,照亮后來者的長路。
《夕陽》的書名,暗含“向晚意未遲”的豁達。他說:“老去的只是年歲,筆墨永遠正當春。”作者用五十萬字證明:文學從來不是青春的獨舞,而是生命全程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