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6年的山城重慶與如今有著多大的不同?本文9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的舊照,記錄了當年的重慶及其附近的生活景象。是山城百年前的珍貴記憶。
重慶專輯中的目錄部分
這些老照片通過《舊時山城》與《蜀道途上》兩部分,重新認識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渝城。
那是山城
上古時期,這里曾經是巴國的國都,從千年之前的宋朝開始,重慶府成為了官方正式名稱。在照片拍攝的1926年,重慶當時叫做巴縣,屬于川東道的首府。
這里在19世紀后半段因歷史的原因成為了當時四川最早開埠的地方,經過半個多世紀,1925年重慶本地的貿易額已經達到3500萬以上(以1925年當時國內貨幣計算)。別名渝城的重慶,算上江北一帶的人口總計可達到50萬人以上。雖為中國內陸地區,當時留在重慶城周圍的外國商人數量也有400名左右。
詳細記錄外國領館的清末重慶租界商埠圖
1926年的重慶主城內分為6個不同的區域,共計140條街道,128條小巷。實際上除一兩條主要的干道之外,其余的小巷不僅狹窄,高地起伏非常巨大,對于來往的馬車和行人來說是不小的挑戰。雨天路滑時,對于生活在這里的轎夫與背夫來講更是危險異常。
清末重慶主城詳圖
當時城內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名為新豐街,因古時這里曾一直都是縣衙署所在地,因此在當時從文華街到縣廟這段距離上的店鋪數量眾多,極其繁華。太平門外的埠頭作為重慶最大的碼頭,周邊也開滿了大大小小的商鋪。
民國初年重慶城內最繁華的太平門一帶
其余除了像城中的陜西街、自象街之外,大多街道因狹窄其而,通行起來十分不便。當時留在重慶城中生活的外國人對這里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交通極其不便,擁擠的人群與雜亂的街道。
山城紀行
一,舊時山城
重慶其一
長江的源頭在向東奔騰1700公里之后,在重慶與嘉陵江匯合,一濁一清的江水極其壯觀。畫面的遠端為嘉陵江,近處則為長江。夾在兩江中間的城鎮即為——山城重慶。
重慶其二
站在嘉陵江向南望去,主城看上去更像是一級一級的丘陵。白墻紅瓦的外國洋館建筑穿插在其中,視覺上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油畫。
重慶其三
照片拍攝于一片住宅區之內,出現在江邊的船只為當時法國的一艘軍艦。重慶府在古時就是巴蜀一帶的要地,重慶的主城周長可以達到8公里之多,共設有十七座城門,氣勢磅礴。因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的簽訂,英國殖民者獲得“派員駐寓”的權利。而重慶正式開埠的時間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重慶其四
20年代重慶主城區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50萬之多,因貿易口岸的興盛,重慶成為當地商賈云集的地區。畫面中的勞工正在把一桶桶的淡水通過扁擔抬上石階。
鞣牛皮
當時中國很多地區都會把獲得的獸皮經過曬干后直接出售。但一些地方還會對這些動物皮毛做一些初級的加工,畫面中的男子正在用鞣料將皮毛變得更加柔軟。
二,蜀道途上
江邊農耕
畫面中的耕地開墾于長江江畔,雖然每一次江水的泛濫會使之前的耕作白白浪費,但勤勞的本地農民并沒有放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原址重新耕作。
旌表門
不只是重慶,在舊中國很多的地方田野間都會放置旌表門。在古代,朝廷會對忠孝節義的人賜予匾額或立牌坊予以表彰。牌坊形制大多統一,當時重慶及其附近等地大多選用來自云南的花崗巖鑿刻而成。石表的中央一般會固定刻寫“圣旨旌表”四個大字,兩根內柱和其他空白位置則會雕刻被表人的生平事跡以及古賢者的名言。
水田
在中國的內陸地區,從水流湍急的河床一直到陡峭的山頂,中國的百姓把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全部利用起來,鏡頭所記錄下的正是上世紀20年代重慶前往成都圖中的一處水田。
江邊的鐘鼓樓
長江沿岸建有許多鐘鼓樓,行進在江中的船客遠遠望著這些閣樓,也許可以緩解旅途的疲勞吧。黃鶴樓與岳陽樓在古時曾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筆墨,也許畫面中的鐘鼓樓同樣有著與游人的故事。
結語
時光易轉,歲月流逝。百年前山城重慶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悄然發生了改變,有些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