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前中美關稅戰情況
近年來,中美關稅戰不斷升級,給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了深遠影響。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初現端倪以來,雙方多次互加關稅,局勢在2025年進一步惡化。
4月8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我國輸美商品征收“對等關稅”的稅率從34%大幅提高至84%。
為了有力回擊美國的單邊霸凌行徑,我國迅速做出反應。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我國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也由34%提升至84%。
此次關稅調整涉及的商品范圍廣泛,美國的農產品首當其沖,像大豆、玉米、高粱、小麥等主糧作物都受到了影響。
這場關稅戰源于美國長期以“貿易逆差”“國家安全”等借口,肆意揮舞關稅大棒,嚴重擾亂了國際貿易秩序。
不僅如此,這場關稅戰也讓美國多個農產品價格崩潰,讓美國農民瀕臨破產!
二、 關稅戰給我國農民帶來的機遇 1. 進口替代與本土農業升級
我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后,本土農業迎來了難得的政策紅利。
以大豆為例,此前我國每年約80%的大豆依賴進口,美國大豆曾占據相當比例,但隨著關稅調整,美國大豆進口關稅從3%升至10%,國內壓榨企業紛紛轉向巴西和俄羅斯等國采購。
與此同時,國內大豆種植也迎來了春天,黑龍江、河南等地的大豆種植戶收到了政策“大禮包”,種植保險覆蓋面積擴大,每畝補貼提高至300元,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大豆自給率有望逐步提升。
再看棉花產業,新疆棉在這場關稅戰中崛起。
隨著對美棉進口的減少,新疆棉憑借其優質的品質和穩定的供應,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
企業加大了對新疆棉的采購力度,推動了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雖然在供應鏈調整的短期內,部分企業可能會面臨一些適應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這將促進本土農業的升級和發展。
2. 價格穩定與市場保障
我國通過多元進口渠道和國企的采購策略,成功穩住了國內農產品價格,保障了市場供應。
在大豆方面,由于巴西大豆豐收,加上中俄農產品貿易的深化,國內壓榨企業有了更多的選擇,即使美國大豆價格上漲,也能通過進口其他國家的大豆來滿足需求,從而避免了國內飼料和油脂加工成本的大幅上升。
對于玉米,國內年消費量超2.8億噸,但進口占比僅4.4%,且720萬噸進口配額中60%掌握在國企手中,配額內關稅僅1%。
山東某飼料廠負責人表示,倉庫里堆滿了巴西玉米,美國玉米漲價對其影響微乎其微。
這種多元進口和國企調控的策略,使得國內農產品市場在關稅戰的沖擊下保持了相對穩定。
不過,國際價格的波動仍然存在潛在影響,需要持續關注和應對。
3. 政策支持與產業轉型
政府在農業機械、綠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為農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推廣先進的農業機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同時,在綠色科技方面,鼓勵農民采用環保、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此外,一些國際合作項目也為農民提供了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機會。通過與國際先進農業企業的合作,農民可以學習到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然而,對于小農戶來說,產業轉型面臨著一定的壓力。他們可能缺乏資金和技術,難以跟上轉型的步伐,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三、 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痛點 1. 供應鏈調整陣痛
在中美關稅戰的影響下,部分依賴進口的飼料和加工企業正經歷著成本波動的陣痛。
由于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大豆、玉米等原料價格上漲,飼料成本隨之增加。河北養豬戶老李算了一筆賬,豆粕價若漲到3800元/噸,一頭豬要多花50元飼料錢,這對于本就利潤微薄的養殖行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中小型農戶在這場供應鏈調整中更是舉步維艱。他們往往缺乏技術和資金,難以迅速適應市場變化。
一些依賴進口原料的小型飼料廠,由于無法承擔成本上升的壓力,不得不減少產量甚至停產。
而在種植業方面,一些中小種植戶因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設備,難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在市場競爭中逐漸掉隊。
2. 國際貿易不確定性
國際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傳導影響不容忽視。美國對我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后,我國對美農產品加征關稅作為反制措施,這導致美國農產品價格下跌,如美國大豆價格跌至十年最低點。
雖然我國通過多元進口渠道穩住了國內市場價格,但國際價格的波動仍可能傳導至國內。
部分依賴出口的經濟作物面臨著雙重風險。
一方面,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可能導致出口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他國可能采取反制措施,進一步限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例如,一些水果種植戶可能會因為國際市場的變化而面臨銷售困難,收入受到影響。這種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給我國農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3. 轉型壓力與競爭加劇
高端農業技術的推廣給小農戶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數字農業、精準灌溉等技術雖然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小農戶往往難以承擔這些成本,導致他們在技術應用方面落后于大型農企。
跨國資本和大型農企的涌入,也對傳統農戶的生存空間造成了擠壓。這些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銷售渠道,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傳統農戶在面對這些強大的競爭對手時,往往處于劣勢地位,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因此,小農戶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以應對轉型壓力和競爭加劇的挑戰。
中美關稅戰下的我國農業發展,猶如一場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冒險之旅。關稅戰帶來的供應鏈調整、價格波動和轉型壓力,無疑是農民們前行路上的重重障礙。
但與此同時,進口替代、價格穩定和政策支持等機遇,也為農業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
這是一場考驗,更是一次蛻變的契機。農民朋友們應積極應對,勇敢地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在這場變革中實現自我提升。
國家也會持續發揮政策引導和支持的作用,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定能在困境中崛起,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 農民應有的準備 1. 調整種植結構
農民朋友們可以根據補貼政策和市場需求,巧妙調整種植結構。如今國家對大豆、棉花等作物補貼力度加大,不妨多關注這些領域。
比如大豆,補貼提高后種植收益更有保障。同時,不能只盯著單一作物,要多樣化種植。像除了主糧作物,適當種些經濟作物,如水果、蔬菜等,既能分散風險,又能滿足市場多樣需求,增加收入渠道。
2. 加強合作與銷售渠道拓展
加入農業合作社是個不錯的選擇。合作社能整合資源,統一采購農資,降低成本,還能共同推廣農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而且在技術交流、信息共享方面也有優勢。此外,電商平臺是拓展銷售渠道的利器。
農民可以通過直播帶貨、開設網店等方式,直接把農產品賣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利潤。還能借助平臺大數據,了解市場需求,精準銷售。
3. 提升抗風險能力
申請農業保險是提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遇到自然災害、病蟲害等情況,保險能減少損失,保障基本收益。
同時,積極參與冷庫建設和冷鏈物流補貼項目。有了冷庫,農產品能更好地保存,避免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暴跌。
冷鏈物流則能擴大銷售范圍,讓農產品賣得更遠。這樣即使市場有波動,也能有應對之策,保障收入穩定。
4. 學習新技術
推廣節水灌溉、有機種植和智慧農業等新技術,對農民來說至關重要。節水灌溉能節省水資源,降低成本,提高作物產量。
有機種植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健康、更受市場歡迎,能賣出好價錢。智慧農業利用科技手段,能實時監測作物生長情況,精準施肥打藥,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農民要積極學習這些新技術,跟上時代步伐,在農業發展中占據優勢。
對此,大家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