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采訪了搬磚存下200萬的90后小伙何先生,何先生說:工地活都會干,曾一月掙3萬,如果時間能倒流還是想好好讀書。
這句話很矛盾,也很迷惑。
從內(nèi)心來說,何先生對于搬磚這樣的累活是抵觸的,但是3萬的月收入抵消了這種厭惡感;于是他開始幻想另一條沒走過的路,讀書考研考公,是不是也能月入3萬?
但難道何先生應(yīng)該清楚,這次他之所以爆火,不是他搬磚,而是他搬磚,9年存下200萬。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很多讀了書的人,9年下來可能毛幣不存,還負債累累。
掙錢很難的。腦力苦,并不比皮肉苦更輕松。
所以,你看這幾年,很多大學(xué)生畢業(yè)以后干啥?
干打飯阿姨,前段時間一個北大畢業(yè)的學(xué)生不就是這樣嗎?該下班時候就下班,不用管那些有的沒的。
而正常的,一個月四五千的白領(lǐng),該下班時候還在加班,回到家可能還要處理各種領(lǐng)導(dǎo)問話、會議通知。
他們很多都是外表光鮮亮麗而已。
幾年前,我堂哥到一座寫字樓去接女友回家,當(dāng)時他修車忙,沒來得及換衣服,衣服上還有殘有各種油漬。在樓下大廳等待著,跟那些光鮮的白領(lǐng)極其不對稱。
我跟堂哥說,別看他們一副人模狗樣,你一天掙得抵他們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工資。
還記得前幾年,一個煎餅大媽的豪言壯語在網(wǎng)絡(luò)上爆火“我一個月三萬,我會少你一個雞蛋?”
類似這種新聞,極具誘導(dǎo)性,也加劇了白領(lǐng)們的無限焦慮。
如果我們用幸存者效應(yīng)去解釋這樣的事情,其實是不足以說服人的。
思考背后的邏輯,其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的社會默認常識,正在悄悄發(fā)生改變。
我們來梳理一下。
改開以后,最開始一批人從體制內(nèi)下海,到了沿海地區(qū)闖蕩,最后成功賺取了財富。
另有一批人,通過上高中考大學(xué),成功被國家包分配進入體制內(nèi)。
這兩個方向上的人,都斬得了時代先機,已經(jīng)成為如今的話事人、代表者。
同時,下層的普通人隨著時間,看到了這兩種趨勢。于是,蜂擁而來。
慢慢的,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打工潮,和“高考——大學(xué)”的應(yīng)試思路。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衰減周期的。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打工人,只能維持溫飽而已,站在頂尖的只有那么一小撮人。
這一小撮人,要么膽子大,要么運氣好,搶得先機,就是搶到了躍升的機會。
回頭看,大學(xué)、研究生擴招,滿地大學(xué)生。經(jīng)濟下行,北上廣深的打工性價比,也在降低,人們開始猶豫“北上廣容不下肉身,家鄉(xiāng)容不下靈魂”。
這就是問題啊。但請問,“問題”二字,還意味著什么?
其實,問題意味著“變化”和“新機遇”。
看不懂問題,而只是抱怨問題,但是行動上仍然固執(zhí),仍然僵化在以前的思維,注定就是時代的普通人,人云亦云的盲從者。
是不是這樣?
從趨勢紅利的衰減周期看,大部分人的死讀書、死打工已經(jīng)不是條明智的選擇。當(dāng)然,我并不是否認這兩條路不行,而是這兩條路穩(wěn)定性高但是收益率會越來越低。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其實都是一場投資。
但對于這種選擇,其實并不像炒股票那么顯眼。因為人的選擇很多時候都是按年來計算的,人的思維、個性、行動力在其中都起到很大作用。
現(xiàn)在是,如何在當(dāng)前,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機會呢?這就是個問題了。我不可能也沒必要說的那么清楚,后面再慢慢討論。
未來還有什么趨勢,能夠供普通人吃上十幾二十年的紅利,也許機會就藏在這些極具誘導(dǎo)性的新聞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