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位于福州及其福州附近是什么樣子?本文9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中的近百年前的老照片,記錄了曾經屬于那個時代福州老城的獨家記憶。
福州古城目錄
本文的舊照片將會通過《古老的福州城》、《樸素的百姓》兩個部分,領略民國時期,上世紀20年代福州古城的魅力。
什么是福州
福州,作為福建省的省會,自古以來就因優質名茶的產出地而名聲在外。這里在遙遠的漢代被叫做閩越,唐代時又被稱之為閩州。但福州的稱法一直到明代時才逐漸開始,而清朝以后,這里成為八旗大軍的重要屯兵之地。
清末因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福州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開放對外貿易。80多年過去,此時已進入民國10年有余,古樸與現代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這座城市。
1930年福州及其附近地圖
當時福州及其附近的陸路交通十分不便,大多數人通行依靠汽船和帆船來解決。當時對于外來游人來講,福州人與他人交往時所留下的溫和使人印象深刻,同時這里的物價也非常便宜。但國民革命運動此時已經在不斷的影響福州城,無論走在哪里,都能感受到這一帶百姓隱藏在眼神下的焦慮與不安。
1927年4月初,這些照片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拍攝。
1930年福州城詳圖
1929年的古都福州
一,《古老的福州城》
福州市街
福州古城地處烏石山與九仙山的北端,北臨越王山,在方圓7公里左右的古城墻之內,眾多街市圍繞在其中。幾千年之久的歷史使這里充滿人文氣息。鏡頭中,近處的西洋閣樓與遠端的古塔遙相輝映,一幅美輪美奐的古城圖在眼前徐徐展開。
福州市街(其二)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福州成為當時舊中國內最早開埠的港口之一,到上世紀20年代后這里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業街道與店鋪。
畫面中,沿街營業的大小商店,停靠在河邊的船只,橋邊與街邊的安插著的廣告牌,街道上來往的商客行人...這些無一不在描繪著1927年一個春日里的福州世俗圖。
萬壽石橋
福州城的南臺有著中國街道所特有的繁華,這座架設在閩江之上的石橋被當地人叫做萬壽橋,橋上行人如織,從其形制特點來講,不愧當地的一處絕佳之景。橋邊可以看到的許多船篷正是當時依然有著百萬以上數量的蛋戶。過了橋,可以望到右手邊不遠處山上的倭寇烽火臺。
白塔寺
這里也被叫做萬歲禪寺,一座位于千山西側的古今名剎,因院內有一座白塔,因此得到白塔寺的稱謂。鏡頭下方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等字樣。
其實1927年的福州城是當時國民革命軍的大本營之一,堂前左側的樹上掛著幾件正在等待晾干的軍服,成為見證90多年前這片大地上正在發生之事的時代縮影。
閩江夕照
閩江的源頭位于建寧縣均口鎮臺田溪,一路由東南向流入大海之中。在福州所處的下游地段,江寬水緩,因此閩江之上有許多民船在其中穿行而過。此時,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在滔滔不絕的江水中,撒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天地之間一片金光燦爛。
二,《樸素的百姓》
賣花的老者
雨中行走在南臺的路上,偶然看到一位老者,用方言不停地講著:“花!花!”的老者。從腳底所穿的草鞋可以看出老者生活的艱辛,但面對鏡頭,嘴上依然掛著淳樸的微笑。
行駛在閩江之上的船舶
1927年福州附近地區的民船,大多通行于以古城為中心的四府一州三十一縣,連接二十七座大小城鎮。因當時時局混亂,本來就不甚便利的陸地交通,再加上匪盜橫行,變得更加兇險莫測。因此在福州及其附近,水陸的交通顯得更加便捷與安全。
田間的女性
福州女性非常勤快能干,百年之前就是這樣。家里的男人外出賺錢時,留在家中的她們也大多會在田間從事農耕。
當時福州女性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即為戴著這種扁平狀的發簪。古時當地人為了防身,會選擇隨身攜帶小刀等防具,經過長久以來的發展變化,原本護身時使用的物品最終演變成為一種福州女性的頭飾。
正在澆水的女性
除頭上所戴發簪之外,用于澆水的竹筒也極具地區特色。面對鏡頭,這位本地女性的臉上流露出了好奇與不安的神情。
結語
光影如梭,百年已過。經過長久以來的發展,福州城已經改變了模樣,現代的高樓已經取代了原來的民房,寬闊的馬路也代替了泥濘的石板路。但我們依然可以在這些老照片中,去回味那個百年之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古城福州。
歡迎關注小郭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