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一場由“買米”引發的日韓熱潮,正悄然上演在東北亞兩大經濟體之間。2025年春季,越來越多日本游客踏上韓國土地,卻不是為了韓流文化或購物娛樂,而是為了一袋袋價格親民的韓國大米。這股被日媒形容為“大米采購熱”的浪潮背后,折射的遠不只是日韓之間的消費行為變化,更是日本國內通脹失控、農業困境與社會信心滑坡的多重警訊。而韓國,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搶米潮”中意外獲利,也暴露出其試圖以農產品為突破口,重新定位在區域糧食安全和消費市場格局中的野心。
據韓國官方統計,今年3月韓國簽發的大米植物檢疫出口證書暴增至1250公斤,同比增長超過7700%。而這背后,絕大多數申請者是赴韓采購的日本游客,他們通過仁川機場申報程序,將大米大包小包帶回本國。一位在社交平臺X(前推特)上引起關注的日本網友稱,自己在韓國超市以約4000日元價格(約合208元人民幣)購得10公斤裝白米,是日本本地價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類似“韓國旅行順便背米回國”的分享帖文層出不窮,仿佛韓國成了日本主婦眼中的“平價糧倉”。
韓國大米緣何成了日本人眼中的“救命糧”?根源在于日本國內農業體系的系統性衰退。近年因氣候異常、地震頻發導致歉收,疊加老齡化農業人口減少、種植面積萎縮,加之政府長期對糧食流通機制改革不力,致使供應持續緊張。而另一方面,外國游客大量涌入引發需求激增,進一步推高米價。截至4月初,日本市場5公斤裝大米均價突破4200日元,20公斤裝更接近1.7萬日元,令不少消費者直呼“吃不起”。在日元持續貶值的環境下,進口成本上升,國內供需矛盾加劇,導致“囤糧潮”“漲價潮”輪番上演。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韓國迅速抓住機遇,實現對日本大米市場的“逆勢突圍”。據報道,本月初,韓國全南海南郡沃川農協生產的2噸大米正式出口日本,已在東京新大久保的韓式超市上架銷售,反響熱烈,日方已決定再進口10噸。這是自1990年韓國有對日大米出口統計以來,首次以普通消費為目的進行的正式出口。過去日本一直以“糧食安全”為由嚴控大米進口,如今卻不得不打開大門接受韓國大米入境,某種程度上已構成區域食品安全敘事的地緣性倒轉。
對比,我們應該明確,日本農業危機并非個案,其背后是東亞地區普遍面臨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種植結構固化與糧食價格波動加劇問題。韓國此次借機突入日本市場,雖是偶然契機,但其背后暴露出的產業應變能力與出口體系成熟度,反映出其對外貿易策略的前瞻布局。韓國不僅以價格優勢打開市場,更借“物美價廉”的農產品重塑在區域消費鏈條中的話語權。
其次,日韓“買米潮”也突顯區域糧食安全結構正在發生隱性重組。在全球供應鏈仍未恢復常態、主要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揚、極端氣候頻發背景下,誰能提供穩定、廉價、高品質的大米,誰就能在新一輪亞洲糧食博弈中占據主動。韓國此次高調推動大米出口,雖規模不大,但象征意義不容低估。日本不僅淪為凈進口國,還在這一過程中喪失了曾長期主導的糧食自主性與市場議價權。
此次日韓之間的大米貿易異動,本質上是一次典型案例。日本在內部農業困境與外部通脹壓力下被迫讓步,韓國則憑借精準布局成功突圍,而中國作為東亞最大農業生產國,必須深刻意識到,“米袋子”的博弈,早已不只是生計之爭,更是市場規則、國家信譽與區域影響力的全面對抗。面對區域農業體系的結構性重塑,中國唯有堅持自給自足戰略,穩住主糧安全底線,同時拓展高端農產出口通道,方能在下一輪糧食博弈中占據戰略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