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22日,江西贛州一名小米SU7駕駛員以173.8km/h的速度在高速公路狂飆的視頻引爆社交網絡。這場由副駕乘客拍攝并上傳朋友圈的“速度狂歡”,最終以駕駛員被罰款1000元、記12分收場。
涉事駕駛員自稱超速動機是“測試車輛性能”與“炫耀”,而副駕女伴的拍攝行為則被解釋為“好奇”與“分享欲”。這種將危險駕駛行為轉化為社交資本的現象,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尤為突出。小米SU7作為主打高性能的車型,其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極速的參數,天然具備“速度符號”的吸引力。此前已有車主在城市道路飆至300km/h,甚至將紅綠燈起步時速推至146km/h,引發公眾對車企技術倫理的質疑。
有網友將事件與小米用戶群體綁定,嘲諷“典型小米車主畫像:窮且嘚瑟”“買A貨還要炫耀”,反映出消費主義語境下的品牌偏見。另一派則聚焦公共安全,呼吁“終身禁駕”“嚴懲危害公共安全”,認為當前處罰力度過輕。值得注意的是,有評論指出:“當車企將‘賽道模式’作為賣點時,是否變相鼓勵了馬路飆車?”
小米SU7 Ultra的“賽道模式”雖設置140km/h限速,但用戶可輕易解鎖更高性能。這種技術開放性與監管漏洞的疊加,讓車輛成為“合法上路的賽道機器”。當前智能汽車普遍缺乏地理圍欄技術,無法通過GPS限制非賽道區域的極速駕駛,而車企對用戶教育的缺失更放大了風險。即便車企標注“輔助駕駛需人工監管”,但炫酷廣告與冰冷免責聲明的割裂,仍可能誤導消費者。
超速173.8km/h意味著每秒移動48.3米,遠超人類反應極限。以120km/h行駛時,剎車距離超過80米,而人體從感知到制動需要至少1秒——這正是事故致死率為普通事故3倍的核心原因169。此次事件中,駕駛員對物理法則的漠視與對社交虛榮的追逐,形成致命組合。心理學研究顯示,副駕拍攝行為會刺激駕駛員冒險傾向提升37%。
這起超速事件不僅是交通違法,更是技術社會中的身份建構儀式。在短視頻時代,“曬速度”成為部分群體彰顯“科技先鋒”人設的手段,而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性能恰好提供“社交貨幣”。這種異化背后,暴露出個體在技術浪潮中的身份焦慮——當科技賦予普通人媲美超跑的能力時,規則意識卻未能同步進化。
小米汽車此前因“斷軸”爭議澄清超速駕駛導致事故,已揭示用戶行為與產品安全的矛盾。此次事件再次警示:當車企以“性能革命”為賣點時,或許更需構建“責任生態”——從電子圍欄到駕駛者信用體系,從社群價值觀引導到技術反制措施。畢竟,真正的科技向善,不應止于參數表的輝煌,更需織就守護生命的安全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