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6年作為湖北省會的武漢市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本文7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武漢。
1904年清末時期的武漢地圖
本文的舊照片將會通過《武昌城內》、《武昌城外》兩個部分,領略民國時期湖北武漢地區的獨特魅力。
千年的武昌城
遠在1700多年之前的三國時期,孫權就將東吳的政治中心遷移至此,并取“以武而昌”之意,武昌之名首次出現,并一直沿用至今。
千年之后的明朝初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武昌城,不久之后就在城中設置了“三司”衙門。到幾十年后的明英宗時期,此時武昌城內的衙門云集。涵蓋了由低到高幾乎所有級別的衙門,時人稱之為“湖廣會城”。
民國時期武昌全圖
本文照片拍攝的15年前,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城中爆發,隨后革命浪潮由此處席卷全國,共和制代替了原先清廷統治。照片拍攝時間為4月末,此時武漢依然為北洋政府所統治。但這時的時局已經逐漸緊張起來,幾個月后,武漢戰役即將在此處爆發......
1948年武漢地區詳圖
1926年的武漢紀行
一,《武昌城內》
武昌碼頭
即便在上世紀20年代長江對岸的漢口早已歐式化,但武昌城依然保持著曾經的模樣,一直未曾改變。隨著清朝的滅亡,圍繞在四周的城垣早已無人問津,缺乏修繕。而在武昌城內變化最大的是停靠在碼頭旁的船舶,從曾經的帆船到上世紀20年代的各種汽船。
黃鶴樓
閣樓的歷史早在千年之前的唐代時就常常被詩人們所提起,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則更是流傳千古。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到令人遺憾的是,原本李白詩中的黃鶴樓早已不存,此時在原遺址上所建造的閣樓也是黃鶴樓也是“奧略樓”。
民國時期黃鶴樓及碼頭附近圖
路邊商販
1926年4月末的下午,一名武昌城內的小販正低頭專注地削著甘蔗皮,面對相機鏡頭也沒有側目多看一眼。身前的幾個筐中放著各樣削好的應季水果,等著沿路客的光顧。
寶通寺
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寶通寺在照片拍攝的15年之前(1911年),曾經是武昌起義革命軍的司令部。時間再向前推移,明清兩朝經過幾百年的增修,寺院在清中期時成為“武昌諸剎第一”,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但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使這座當時盛極一時的佛教寺院毀于一旦。照片中所能看到寺院為同治及光緒年間所重新修建,規模遠不如毀壞之前。
二,《武昌城外》
武昌城外的急行
拍攝者在武昌鄉下巧遇到一群利用雨過間晴的空隙,忙著趕路的當地人。這些人中,有的人頭頂草帽,腳穿草鞋,手拿油紙傘。而其中一人則是洋傘與雨靴在身。新舊對比,傳統與西洋交全部織在一張照片中。
龍骨車
上世紀20年代,這種工具在當地經常十分常見。根據拍攝者所標注的圖注,當時的江南地區,人們用到更多的是水牛與騾馬等牲畜。而地理位置更加靠北的武昌周邊,則更多使用的是類似龍骨車的工具。
獨輪車
上世紀20年代,這種獨輪車在中國大江南北的田野間十分常見,這些也是來往于鄉間的重要交通工具。
結語
90多年已經過去,如今的武漢,武昌城早已成為另一番模樣。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古人留下的舊照中,回憶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國武漢。
歡迎關注小郭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