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身邊的快遞袋、塑料袋等看似不起眼的塑料軟包裝,能夠通過回收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寶貴的城市資源?在日常生活中,軟塑無處不在,卻常常被隨意丟棄,成為環境的一大負擔?!吨袊洶b回收利用基線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生活源塑料軟包裝報廢量約為1500萬噸,而回收率僅為8.7%。2025年4月18日,為更好地解決軟塑回收的問題,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關注并參與軟塑回收利用,由瑪氏箭牌通過“贈與亞洲”攜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大學生環保創新項目2023-2025公益未來·“可持續,瑪上GO”青年環??沙掷m創新項目在北大博雅正式揭開帷幕。今年的項目以“軟塑青年說”為主題,開啟新的可持續探索之旅。
(“可持續,瑪上GO”項目啟動儀式合影)
青年、學者、專家合力攻堅,破解軟塑回收新課題
本次啟動儀式在北大博雅舉辦,設有培訓會工作坊。環保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與高校學子面對面交流,為軟塑回收注入新思路、新活力。專家們從軟塑回收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講解,幫助青年學子快速了解軟塑回收的關鍵問題和前沿動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凌指出:“塑料污染已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第二大環境焦點問題。我們對軟塑新生的探索,任重而道遠。”
(培訓會工作坊交流互動現場)
項目新升級,全國青年創意助力軟塑新生
今年,“可持續,瑪上GO”項目議題進一步升級為“軟塑青年說”,聚焦軟塑回收與再生利用,設置了調研報告與科普創意兩個賽道,在調研報告賽道,高校團隊需圍繞高校及周邊社區的軟塑回收體系,調研全流程或特定環節,識別問題,并結合自身專業特長,設計并實踐創新解決方案;在科普創意賽道,團隊圍繞“軟塑青年說”主題創作科普作品,宣傳軟塑分類、回收、再造與源頭減量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提升公眾認知,促進公眾行動。通過全新賽制,項目希望面向更多不同專業的高校學生,共同為軟塑的回收與傳播尋找更具實效的解決方案,使軟塑回收理念深入人心。
在此基礎上,項目進一步注重從理念到行動的實際轉化,推動軟塑回收與再生利用進入實踐落地階段。項目將繼續開展“同行者計劃”,聯動更多環保社會組織在項目前期協助大學生開展社會調研與實踐;并通過社區軟塑回收在地實踐和軟塑新生科普宣傳課程提升社區的可持續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項目還計劃在高校內啟動軟塑回收試點,通過大學生社團帶動發起軟塑包裝分類回收行動。高校回收的軟塑包裝將依據就近原則,聯動“軟塑新生”項目中的塑料軟包裝回收試點企業名單,寄送至附近的回收企業站點,進入循環回收鏈條,切實將青年創意落地實踐,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表示:“11年來,項目圍繞中央生態戰略,緊跟國家環保政策,緊扣社會發展需求,始終走在實踐創新的前列。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環保理念城鄉互動,讓可持續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鄉村?!?/p>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致辭)
十一年校企協同合作,共筑可持續未來
今年是“可持續,瑪上GO”項目舉辦的第十一年。項目自啟動以來,已吸引超73,000名青年參與,累計收到9,720份環保策劃方案,影響人次破億。本次項目聯合高校、企業共同參與,構建協同合作模式,不僅推動軟塑回收利用進入實踐,也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深度參與、創新探索的平臺與舞臺。
瑪氏中國公共事務總監孫海燕指出:“2022年,瑪氏中國與行業相關方共同發起"軟塑新生"項目,希望讓更多人看見軟塑回收再利用的潛力。今年,期待更多高校學子加入我們,用創意和行動推動環保變革。“ 軟塑新生是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課題,仍需要多方共同探討與深入研究。未來,瑪氏箭牌將持續攜手各方伙伴,凝聚社會合力,讓可持續發展愿景真正照進現實。
(瑪氏中國公共事務總監孫海燕致辭)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邱興華高度肯定了項目的意義,“我們期待,在高校、企業與社會組織的聯動支持下,‘可持續,瑪上GO’項目有更多優秀方案走出校園,成為社會試驗場上的生動實踐?!?/p>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邱興華致辭)
2023-2025公益未來·“可持續,瑪上GO”青年環保可持續創新項目已經正式啟動,學生們可以通過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包裝不廢事兒”了解更多信息和參與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