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20日,美國再次上演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全國性政治抗議行動。從紐約的第五大道到加州的硅谷核心,從中部的俄亥俄田野到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廣場,全美50個州同步爆發的“50501運動”如烈火燎原,一日之間將民怨之火燒至白宮門前。超過700場抗議活動遍布全國,目標直指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一系列激進政策。這不僅是一場游行,而是一場針對特朗普“法西斯化統治”的全國性起義。
“50501運動”得名于“50個州、50場抗議、1天”,是一個2025年初迅速崛起的草根組織。其誕生背景是美國社會對特朗普二度執政的極度焦慮。從恢復對聯邦機構的系統性削弱,到重啟環境保護的全面撤退,再到變本加厲的媒體封鎖與移民清洗,這一系列反民主、反公共利益的舉措迅速激起了各階層的不滿。而“50501”的橫空出世,正是這種情緒的集體爆發。組織者在社交平臺上喊出“3.5%臨界線”的目標——即動員超過1100萬美國人參與,以達成“持續抗爭、根本變革”的社會臨界點。
從行動規模看,這次抗議無疑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最有組織、最具廣泛性的一次集體抵抗。它涵蓋學生、教師、環保主義者、移民維權者、工會組織乃至部分共和黨反特朗普派,真正實現了超越黨派的動員。而其訴求也異常明確:終結特朗普政府的專斷統治,恢復聯邦治理的獨立性與透明度,維護憲政框架下的民主秩序。
此次全國抗議的導火索之一,是4月初特朗普正式宣布重啟“全面互惠關稅”機制,直接對中國及其他全球主要市場實施新一輪懲罰性征稅措施。這一政策不僅讓美國本土通脹雪上加霜,更令包括蘋果、亞馬遜、特斯拉、英偉達在內的科技巨頭市值蒸發4.2萬億美元,造成投資者信心崩盤。而在社會層面,進口商品價格暴漲,中產階級負擔激增,使得對華貿易政策再度成為民眾情緒的爆點。
與此并行的,是特朗普政府對新聞自由和大學自治的系統性打擊。媒體被迫“自我審查”,校園成為政治整肅的新前線。對環境政策的“大拆解”也引發大量環保人士怒火。在地球日當天,抗議者在白宮前豎起“地球不是你燒的煤炭”橫幅,以諷刺特朗普回歸化石能源的時代倒退。
與此同時,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極端化問題也再度浮出水面。據《新聞周刊》披露,自其重返白宮以來,大批持合法身份的拉美裔移民遭到驅逐,移民法庭程序遭到人為簡化,驅逐令甚至不再經由聯邦法官簽署,而直接由國土安全部官員執行。這種“無司法程序”的做法被廣泛視為對美國憲政制度的正面撕裂。而正是這種趨勢,使得不少示威者直言:他們站出來,是“為了阻止正在席卷全國的法西斯主義”。
這并非夸張。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抗議者高呼“這不是我們要的總統”“民主不是獨裁游戲”,甚至以“反法西斯戰線”自稱。集會中出現大量象征民主價值的標志旗幟、反特朗普漫畫、對右翼極端主義的嘲諷標語。一些組織者明確表示,這不僅是對現行政策的反對,更是一場捍衛美國根基制度的斗爭。
“50501”運動的特殊之處在于,它不像傳統黨派動員那樣依賴候選人或選票,而是試圖將群眾抗議轉化為長期的社會運動。這種去中心化的抗爭結構,更適應如今社交媒體時代的政治組織形式,其背后的“流量動員力”不可小覷。它或許無法在短期內推翻特朗普政權,但它在基層輿論、議題設置、社會認知中形成的持續沖擊力,將在未來選舉周期中埋下改變格局的種子。
對外界而言,尤其是對中國,這場美國式“政治風暴”透露出兩個信號。一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策激進程度已遠超預期,美國內部撕裂將進一步加劇,不穩定性上升是長期趨勢。二是華盛頓在推進反華政策的同時,正將成本轉嫁至自身社會和資本體系,持續的“政策不確定性”正反噬美國的國際信用與企業主導力。這些趨勢意味著,中國需在全球戰略博弈中更加警惕美國國內政治失控所帶來的外部變量,不可再簡單視之為“黨爭內耗”。
歸根結底,“50501”不是一場抗議的終點,而是美國社會一部分人對民主幻滅的自救嘗試。而特朗普的強硬回應,更像是在以火撲火。如果這場風暴繼續蔓延,美國的所謂“民主典范”或許將比任何貿易戰、芯片戰更快自毀根基。對于旁觀者來說,是時候重新評估那個自詡“自由燈塔”的國家,究竟還有多少真正屬于人民的光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