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20日,全球史視野下的河西走廊學術研討會暨《河西走廊通史》評審會在蘭州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以及《河西走廊通史》的編撰內容與意義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01
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形成的見證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西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以及中亞、西亞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譽為中國西北民族走廊、文化走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鄔文玲表示,河西走廊在我國古代外交史、軍事史、邊疆行政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據重要位置。作為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管控西北邊疆的前哨陣地、中國向外開放的陸路孔道、中華文化和其他優秀文化交融互鑒的孵化基地,河西走廊在國家穩定、邊疆安全、民族交融、中西交流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說,河西走廊是文明交流的走廊、開放包容的走廊、民族融合的走廊、國家安全保障的走廊。
與會專家表示,河西走廊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烏孫、月氏、匈奴、鮮卑、突厥、吐蕃、吐谷渾、回紇(鶻)、黨項等數十個民族棲息于此。這些民族或輾轉遷徙,或世代居住,共同開拓西北疆域,在交融與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格局。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玉紅認為,秦漢以來,河西走廊一直是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鞏固西北邊防、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為中華民族交流融合和國家安全作出了突出歷史貢獻。同時,河西走廊地處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始終是中原與西域、中亞之間條件最好、最安全的通道,對于保障絲綢之路安全、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作用,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顯著體現。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所長、《河西走廊通史》學術委員會主任鄭炳林談到,河西走廊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走廊,其歷史特殊性正在于它是中國與世界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02
編撰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河西走廊通史》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河西走廊廣泛關注,學術界對河西走廊的研究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為全面梳理河西走廊歷史價值,集中反映河西走廊在民族交融、中西文化交流、邊疆穩定、國家安全、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專家、西北師范大學簡牘研究院院長田澍領銜,聯合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敦煌研究院等多家研究單位專家學者,于2023年3月啟動了《河西走廊通史》編撰工作。這也是中國歷史研究院重點支持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田澍表示,河西走廊的歷史既是一部區域發展史,也是一部大一統國家建構的微縮史;既是一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又是一部古代中西文明交流互鑒共榮史。當代學者有義務和學術自覺編撰一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河西走廊通史》。
鄔文玲稱,河西走廊的歷史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史、中國大一統國家建構史的具體體現。編撰《河西走廊通史》,要從大歷史角度將河西走廊放置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和梳理,全面展現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鄭炳林表示,應從世界史研究視野把握河西走廊的歷史演變、地位與作用,將河西走廊視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通道之地”,并在研究中重視文明互鑒、兼容并包、互聯互通事實與精神的挖掘,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借鑒。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尹偉先表示,河西走廊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出土文獻資料的發現與公布,為編撰《河西走廊通史》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基礎和契機。《河西走廊通史》應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恢宏的敘事視角,將散落于典籍、遺跡、民俗中的文明碎片串聯成珠,堅持守正創新、以史為鑒,賡續文化薪火,為構建新時代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據了解,《河西走廊通史》以時間為軸,分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十六國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中華民國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卷,圍繞國家安全、民族交融、文明互鑒、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五條主線,系統展現河西走廊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演變,全書共計300余萬字,歷時2年即將出版。與會專家認為,《河西走廊通史》是對河西走廊歷史研究的集大成總結,既努力做到對歷史規律把握的“通”,也致力于在具體觀點上體現客觀公允和求新務實。
會議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甘肅省歷史學會主辦,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