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2日訊一起發生在1986年的命案,最終在2025年春天迎來了正義的審判。1986年10月,淄博市博山區某單位值班室內,年輕女職工周某被人殺害,現場及附近沒有監控,沒有目擊證人,以當時的技術手段來看,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線索,但是,39年來,辦案民警沒有放棄,憑借命案現場的464根毛發,最終鎖定真兇。
時任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分局源泉派出所副所長石志友回憶,“接到報案以后,我一聽是命案,接著就用派出所的電話通知了刑警隊,讓他們過去看現場,然后我就帶著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迅速趕到了現場,到了之后我發現死的是一個年輕女性,現場比較混亂,我就立即采取措施把現場保護好。”
年輕女職工在單位值班室被殺害,一時間人心惶惶,淄博市、區兩級公安機關高度重視,調派精干力量成立了專案組,省公安廳也選派技術力量親臨現場對此案展開偵查。刑偵技術民警對現場的痕跡物證做了認真細致的提取,希望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犯罪嫌疑人的相關線索。
時任淄博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技術科副科長曲衛東告訴記者:“發現東北角墻頭上以及平房的屋頂上有攀爬的痕跡。因此我們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從現場東邊爬墻進入了院子,初步排除了(當晚院內人員)作案。”當時提取痕跡物證的重點就是手印、足印、血跡,這個案子當時現場非常混亂,勘驗難度非常大,有價值的痕跡物證基本沒有,僅僅就是幾根指紋的紋線,還有現場散落的一些毛發。
雖然當時案發現場的情況給案件的偵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是技術民警們依靠過硬的業務能力,還是找到了幾條不清晰的指紋紋線和一件血液含量極少的物證。
案件偵破似乎迎來些許曙光。
那個時候辦案民警全憑兩條腿走訪調查摸排線索,一條條線索摸排上來,又一條條被排除、否定。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警方窮盡了所有的偵查手段,仍未確定嫌疑人身份。
很快 ,專案組調整偵查方向,辦案民警對死者周某的社會關系展開調查。按照那個時候的偵查思路,這個案子可能是財殺、情殺、仇殺,還有就是激情殺人,圍繞這幾點,警方排查了周某的社會關系,看看能不能找到偵查方向。
但是,隨著對周某社會關系的相關調查,線索被一一排除,案件又陷入了僵局。
當時老一代民警對破案有很強的執念,案發現場物證在當時確實沒有很大的價值,但他們仍然本著應采盡采的原則。物證一直被保存下來,成了此案被偵破的關鍵線索和證據。
39年間歷次破案攻堅,淄博警方都將此案納入重點案件,組織人員集中突破。
就在民警們梳理物證的時候,一個物證袋上寫著“現場提取的464根毛發”,一瞬間所有人都肅然起敬,在那一刻,這些物證仿佛有了生命。
通過技術、痕跡、生物信息比對,辦案民警終于在海量的信息中發現了一個重大線索——淄博市博山區一村民張某有重大作案嫌疑。2025年3月,確定犯罪嫌疑人張某身份后,民警們馬上對張某展開了抓捕。
在大量的證據面前,張某如實供述了殺害周某的犯罪事實。此刻,這場39年的正義追擊終于落下帷幕。
閃電新聞記者 寧佳 通訊員 張艷 李澄 劉鶴清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