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30年光陰長卷
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歷歷在目
我們用30張珍貴的老照片
講述30個難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過的砥礪征程
透過光影
銘記每一個定格的歷史
見證每一次法治的進步
重溫每一瞬的意義非凡
這些珍貴的回憶
將在中國法治的歲月長河里
永久留存
續寫傳奇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30年光陰長卷的第十卷。
1997年夏天的上海,晨光穿透梧桐葉隙,在上海一中院旁聽證換發窗口灑下斑駁光影。一位身著格子馬甲的年輕姑娘輕輕將身份證遞進窗口,交與換發旁聽證工作人員手中。當她接過紙質的彩色旁聽證,睫毛微顫的瞬間被定格為歷史。
這一年,上海一中院首度向公眾敞開大門。在那個法院工作尚蒙著神秘面紗的年代,這道敞開的大門里透出的司法陽光,讓許多市民第一次真切觸摸到正義的溫度。
公開旁聽很受歡迎,有些人成為法庭常客,其中一位教師曾在換證時感慨,可以把旁聽當作“法治教育現場課”。這些真實的歷史切片,無一不見證著上海一中院司法公開破冰的晨曦。
1998年,上海一中院在《關于確保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書面載明“公開讓群眾參加旁聽”,這個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設想,開始逐漸在司法改革的土壤中扎根發芽。
次年春天,上海一中院在全市率先建立《審判公開制度》,明文確定:凡公開審理的案件,在三日前通過大屏幕公告欄公告……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每天下午4點以后,可在法院門口索取第二天開庭的排期表,同時,可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領取旁聽證,任意選擇案件旁聽。
“這個制度確立推廣以來,前來旁聽的人絡繹不絕,1998年一年,將近有1000多個人參加旁聽。”
“我們不僅是敞開大門請群眾進來旁聽,更重要的是更多更好地了解、掌握群眾對審判的意見和建議,拿到旁聽證的市民,還會收到一張我們精心設計過的《旁聽意見征求表》,征求他們對庭審、法官形象和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檔案室里泛黃的表格,記錄著市民對“法官儀態”“庭審節奏”等細節的真知灼見。
《審判公開制度》還規定,新聞記者可憑記者證參加旁聽。1999年5月18日,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弗蘭西斯·馬庫斯的身影出現在一起房屋租賃上訴案的旁聽席上。這個看似平常的工作日,因涉外媒體首次參與旁聽而載入上海一中院司法公開史冊。
一中改革者的腳步從未停歇。伴隨旁聽機制的逐步成熟,2000年定制版固定旁聽證開始啟用,負責旁聽工作的辦公室年輕干警們每月底收集征詢表,并于季度末整理成圖文并茂的《旁聽情況簡報》。這一年,除了法律規定不能公開審理的案件外,無論一、二審案件全部實行了公開審理。
公開是公正的基礎和保障,而公正則是公開的最終目的。上海一中院司法公開的探索遠不止于敞開法庭大門。
《審判公開制度》確立的那一年,上海一中院還成功進行了上海市首次電視庭審直播、建立了人民陪審員(特邀監督員)等制度;
2001年春天,上海一中院官網“裁判文書”專欄悄然上線;
2010年深秋,凝結著十余年實踐智慧的《司法公開全方位落實一百則》正式發布,并在制定后仍根據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持續更新迭代,為司法公開提供充足的制度活力;
2014年,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通過官方微博向公眾直播一起涉外刑事案件的庭審實況;
2019年起,陸續推出“類案裁判方法總結機制”“微課程”“開庭”,將長期以來在實踐中形成的審判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后向社會發布,把司法公開的范圍從外在的裁判過程向內置的裁判方法深化……
至此,上海一中院已穩步創新形成“全流程、多維度、信息化、能動性“的司法公開模式,展現了全國“司法公開示范法院”的模范作用。
從紙質旁聽證的沙沙作響,到網絡庭審直播的便捷高效;從線下公開到線上公開,從裁判流程公開到裁判方法公開……
三十載光陰里,上海一中院用不斷創新的實踐詮釋著司法為民的初心。
文:唐娟
值班編輯:卜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