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坐在餐桌前,不看手機,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讓食物的美味與心靈的滋養共存,這才是吃飯的本質。
老友去外地探望兒子一家,回來后便吐槽說實在看不慣他們吃飯的“自助餐”形式。按理說每天晚上一家三口下班的下班、放學的放學,餐桌上是夫妻、親子最溫馨和諧的時刻,可老友辛辛苦苦做好了飯菜,一家子倒好,每人夾上一點菜,各自占據一方吃起來。兒子坐在電腦前吃飯,媳婦斜倚在沙發上邊刷手機邊吃飯,孫子端著飯碗進了自己的房間,相互間沒有任何情感鏈接,仿佛這個家是不需要餐桌的。
老友孤零零地坐在餐桌前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家怎么像是合租一套房的室友,冷冰冰的哪有溫暖可言?她問兒子,我不在的時候你們怎么吃飯?兒子說,就這么吃啊,工作日吃食堂,保證葷素搭配;晚上各自點外賣,想吃什么點什么;休息日去餐廳打牙祭。這段日子老母親天天熱菜熱飯侍候,反而有點不自在了。
朋友幾個勸老友不必在意,說這種現象在小家庭里挺普遍的,可我覺得老友并非矯情,我們吃飯不能只為填飽肚子而吃,中國人的餐桌素來是有儀式感的。生活的溫度就在餐桌之上,好好吃飯是人間的煙火氣,也是生活的態度,不會吃飯的人是缺乏幸福感的。
我小時候的許多規矩都是在餐桌上學到的:比如一日三餐要按時,比如吃飯不咂嘴,比如碗里的米粒要吃干凈,比如吃飯時要有坐相……還別說,從小在餐桌上養成的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自律和修養。我對父母的感恩也是從餐桌上啟蒙的。
那時,我媽打理著家里的飯菜,父親下班回家剛停穩那輛永久牌自行車后就去廚房了,他是去看忙碌的媽媽還有什么需要洗洗涮涮的。有他在一旁打下手,我媽自然開心,干起活來也有勁。我記憶很深的是每到休息天,或是家里來客人了,我爸的角色便轉換成廚師,我最喜歡看他片豆腐干,一塊薄薄的豆腐干他能片成六到七片,然后切成細絲。我成年后試圖超越他,可最高紀錄停留在四到五片,我的笨手輸給了我爸拿手術刀的手。
我爸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懂得體貼我媽的辛苦,飯菜上桌他總是夸贊味道好。餐桌上的贊美讓一個不善于把愛掛在嘴邊的男人很自然地表達了真情。當然,父母親在餐桌上也有沖突。我媽喜歡在吃飯時教訓我,數一數二列舉我的不是,我眼淚汪汪,再好吃的飯菜也沒啥滋味了。我爸暗示我媽飯后再批評,可我媽正在氣頭上,哪會接受?我爸說飯里都是怨氣,這種飯吃不得,會得胃病的。
現在想來,我爸的話何其有理。我看到現實生活中不少餐桌就像是家人釋放憤怒的地方。情緒不好,食物便帶著負面毒素,說得溫和些這頓飯等于白吃,說嚴重點,當然會影響胃。
我們為什么總是期待三五知己一起相聚?那是因為彼此間在品美食、喝咖啡時,始終在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這種營養難能可貴。如果家庭也有這樣的氛圍呢?在餐桌上父母夸夸孩子,夫妻間說幾句可心的話,白天上班受的氣,下班回家得到了安慰,誰不希望回到這樣的餐桌呢?
前些天,好友約請去她家做客,當我看到她家的餐桌上用細瓷餐具精心擺放的效果,忍不住“哇”了一聲。好友為這次聚餐賦予的儀式感為我們提供了滿滿的情緒價值。上桌前,她讓我們把手機放進包里,他們家吃飯不看手機的規矩立了好些年了,家人面對面吃飯時沒有外來因素就會聊天說事,這只是回歸吃飯的本質。
人間有味是清歡。吃飯的儀式并非一定要追求形式,幸福其實很簡單,從餐桌開始,食物的美味與心靈的滋養共存,這才是會吃飯的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