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向登記遺囑的市民介紹情況。
本報記者 蒲曉磊 文/圖
中華遺囑庫近日發布2024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在對遺囑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對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遺囑修改、遺囑管理人進行了專題研究,揭示了遺囑服務領域的新變化與發展趨勢。
白皮書顯示,立遺囑人群數量已連續多年增長,人們對訂立遺囑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外,對比歷年所統計的遺囑人平均年齡,發現訂立遺囑人群的平均年齡已連續12年降低,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7.71歲,遺囑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立新指出,遺囑普及任重道遠,目前仍面臨一些挑戰。“建議加強法治宣傳,以‘遺囑促成孝道’案例來扭轉‘不祥之兆’觀念偏見;推動遺產管理人資格認證與司法銜接,確保遺囑執行效率;探索區塊鏈等技術在遺囑存證中的應用,以科技賦能法律合規性。”
超六成遺囑指定遺產管理人
年過七旬的鄭先生夫婦,和年幼的孫子相依為命??紤]到孫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兩位老人到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把財產留給孫子繼承,并指定了專業機構作為遺產管理人代為管理,確保孫子未來的生活得到保障。
截至2024年底,中華遺囑庫保管的遺囑中有28057份指定了遺產管理人,占比高達61.47%。其中,指定親友為遺產管理人的仍為主流,占比為84.29%;但指定他人或機構為遺產管理人的較2023年度增長了2.91%,占比達15.71%。數據表明,立遺囑人在財產傳承中既依賴傳統人際關系信任,又逐步接納專業化分工。
為使遺產得到更妥善處理,民法典明確了遺產管理人制度,規定了遺產管理人的選任、職責、權利等。
“民法典施行以來,遺產管理人制度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人們在立遺囑時開始指定遺產管理人,并且遺囑規劃呈現從‘家庭自治’向‘專業托管’轉型的趨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遺囑庫項目辦主任陳凱認為,遺產管理人指定的數量攀升,反映人們對制度的理解從“紙面條款”轉向“實際應用”。
陳凱舉例說,指定遺產管理人可以避免繼承糾紛,降低親情損耗。比如,一套價值百萬元的房產若未明確管理人,繼承流程可能耗時數月,而專業人士介入可將周期壓縮至30天內,并減少家庭矛盾。
陳凱在工作中發現,遺產管理人制度的落地仍面臨一些挑戰?!敖ㄗh進一步加強法治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到遺產管理人的重要性。同時,加快推動建立遺產管理人職業化體系,提升社會信任度。”
空巢老人規劃財產需求上升
今年74歲的黃先生,在晚年遭受了命運的打擊——2013年女兒不幸離世,7年后妻子也撒手人寰。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他的哥哥、姐姐時常關心他,外甥更是如同親生子女一樣照顧他。
外甥早年便常常出入黃先生家中,幫他處理各種事務,這些年已成為黃先生最大的依靠。前些天,黃先生在外甥的陪同下,來到中華遺囑庫廣州荔灣分庫訂立遺囑。黃先生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相處,他對外甥充滿信任,因此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留給外甥。這一決定不僅是對外甥多年來悉心照料感激之情的體現,也是為了讓財產在自己百年之后能夠合法地傳承給最親近的人。
陳凱介紹說,本案中,黃先生在妻子和女兒相繼離世后,成為孤寡老人。雖無父母、配偶、子女等第一順位繼承人,但他的兄弟姐妹還在世。如果黃先生未訂立有效遺囑,其離世后遺產將由尚在世的兄弟姐妹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依法繼承,而外甥并不在法定繼承人范圍內,無法實現他將財產留給外甥的意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黃先生選擇通過遺囑的形式,明確將自己的財產贈與外甥,這一決定不僅是對財產的合理分配,更是對外甥多年來悉心照料的情感回饋?!?/p>
白皮書顯示,2024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遺囑登記總量為40176份,空巢老人超過六成,其立遺囑的主要目的是簡化繼承手續或避免家庭糾紛,其中11.59%的老人選擇將財產留給孫輩等非法定繼承人,反映出傳統繼承模式的突破。陳凱介紹說,大城市虹吸效應催生“老年留守”現象,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成為空巢、孤寡老人遺囑規劃的重要區域,這三地空巢老人遺囑登記量占比超77%。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應對老齡化挑戰,要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的格局下,推動遺囑服務與養老保障、法律援助等領域融合,構建“老有善養”的立體化保障體系。
“我們深知,每一份遺囑背后都承載著家庭和諧與社會文明。公益遺囑服務不僅實現老年人‘我的財產我做主’的愿望,更能通過提前規劃減少繼承糾紛,讓親情在法治框架下更加溫暖。”于建偉說。
生前預囑立法的地方探索
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新修訂的《條例》規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提供具備條件的患者生前預囑的,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
這是我國首個將生前預囑以立法形式確立的條款,深圳也由此成為我國首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地區。
76歲的劉女士家住深圳,在丈夫離世后依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經常參與義工服務和公益事業。一次偶然機會,劉女士通過中華遺囑庫的公益普法活動了解到遺囑服務,深入咨詢后發現傳統遺囑聚焦身后的財產分配,無法滿足自己對老年醫療和養護的需求。在中華遺囑庫咨詢專家的建議下,劉女士決定在中華遺囑庫訂立安心預囑,希望在生命盡頭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度過,同時也減輕年老時因病痛給子女帶來的壓力。
“劉女士的這一決定,體現了對自己生命尊嚴的尊重,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以這種方式來規劃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标悇P說。
楊立新指出,新修訂的《條例》施行后,當個人的意愿與親屬的意愿相矛盾時,法規會保護個人的意愿?!爸腥A遺囑庫公益項目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的服務,把法律法規文本轉化為民眾可觸達的實踐工具,它的意義不僅在于避免遺產糾紛,更承載著財富與情感的雙重傳承使命,這是生者對世界的最后告白,也是對社會安定團結的深遠貢獻?!?/p>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