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孚能科技頂著“科創板動力電池第一股”的光環登陸資本市場,風光無限。
2025年,兩位外籍創始人套現近15億離場,留下一個巨虧40億、廣州國資最終接盤了這個賬面浮虧17億的爛攤子。
從明星企業到燙手山芋,孚能科技的興衰巨變,不禁讓人唏噓:這究竟是資本的狂歡,還是產業的悲歌?
2009年,在鋰電池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王瑀,帶著自己研發的錳系鋰離子電池技術回到國內,想在新能源行業做出一番事業。
他在江西贛州創辦了孚能科技。
當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剛起步,各地政府都希望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
江西政府看中了孚能科技的潛力,將其視為重點項目,提供了很多政策和資金上的幫助。
孚能科技憑借先進的三元軟包電池技術,以及與戴姆勒等國際大公司的合作,迅速成名,訂單不斷,一度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領先者,發展速度非常快,引人注目。
早在2011年,孚能科技就已經進入了電動摩托車領域,證明了其前瞻性。
他們開始為全球知名的豪華電動摩托車品牌Zero提供電池系統,這一舉措也為孚能科技在其他電動交通工具領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公司起步看似順利,卻也為將來的問題埋下了隱患。
王瑀KeithD.Kepler用技術和專利折算成1.75億元資金入股,拿走了公司七成的股份。
贛州國資則投入7500萬元,只占股三成。
這種股權分配方式,雖然開始時給公司帶來了技術上的優勢,但也意味著未來在資金運作方面可能出現問題,留下了一些運作的空間。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企業靠著磷酸鐵鋰電池等技術,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孚能科技堅持三元軟包電池技術,未能及時調整方向,使其錯過了技術升級和市場調整的機會,競爭力下降。
早期三元軟包電池能量密度高,有一定優勢,但安全性、成本和壽命不如其他電池技術。
尤其在中國市場,磷酸鐵鋰電池更安全、更便宜,成為主流選擇。
市場數據表明,由于其他電池技術路線的快速崛起,三元軟包電池的市場占有率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受此影響,孚能科技作為三元軟包電池供應商,其市場份額也面臨著縮減的局面。
2020年,孚能科技在科創板上市,被稱為“科創板動力電池第一股”,當時非常受關注。但上市后,孚能科技的發展并不順利,持續出現虧損。
從2020年到2023年,孚能科技總共虧損超過40億元,成為A股動力電池公司中唯一一家一直虧損的企業。
信息來源:百億電池巨頭孚能科技再賣身:廣州國資“好事多磨”,曾兩度換方案,鈦媒體APP2025-01-02
以前,進入工信部的“白名單”是孚能科技的優勢,但這也說明了其技術方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一優勢的背后,隱藏了公司在技術選擇上的風險。
曾經因為“白名單”的保護,孚能科技享受了一些政策上的好處,但也因此沒有及時進行技術升級和適應市場變化,導致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現在動力電池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實際需求,產能過剩非常明顯,激烈的價格競爭使得孚能科技的利潤越來越少。
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讓孚能科技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
公司經營每況愈下,兩位外國老板卻開始玩起了資本運作。
早在2017年,他們就嗅到公司不妙的氣息,以4.8億元的價格賣了6.4%的股份給三家投資機構。
2019年,公司虧損的跡象更加明顯,他們又一次轉讓2.4%的股份,輕松拿到1.8億元。
孚能科技創始人:王瑀
到了2025年1月2日,兩人更是將公司控制權轉手給廣州國資,成功套現9億元。就這樣,他們完成了從這家公司的徹底撤離。
公司兩位創始人通過多次轉讓股份,總共拿走了將近15億元。
孚能科技的市值大幅縮水,股票價格也一落千丈,從最高的每股23.7元跌到了11元左右。
2022年,廣州國資旗下的工控集團、廣州產投、廣州創興這三家公司,可是下了血本,總共花了超過33億元,把孚能科技定向增發的股份全買了,成了這家公司的重要股東。
其實早在2023年,香港孚能就想著退出公司了。
2023年7月17日,孚能科技最后一批首發原股東的限售股份解禁。才過了一個星期,香港孚能和贛州孚創就開始琢磨著把股份轉讓出去,不過這事兒最后沒成。
當時,香港孚能和它的“小伙伴”贛州孚創跟工控集團還有廣州創興談好了,打算把手里上市公司5%的股份轉讓給他們,還放棄這些股份的表決權。
要是交易成了,工控集團就能拿到孚能科技的控制權。
可到了2023年12月29日交易截止的時候,孚能科技突然宣布,這幾家不玩了,不搞股權交易了,改成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讓廣州工控集團謀求控股股東的地位,廣州工控集團打算認購孚能科技定向增發最多12%的股份。
但這定增一直拖著沒啟動,直到最近孚能科技又開始搞股權轉讓了。
從這兒也能看出來,現在的實際控制人是鐵了心要走,廣州國資也是一心想入主。
不過呢,孚能科技自從上市之后,已經連續虧了4年。
上市那年,公司的收入直接砍了一半,凈利潤虧了3.31億元。
2021年到2023年,雖然收入漲得挺多,從35億元漲到了164.4億元,但是錢沒賺到,凈利潤從2021年虧9.53億元,到2023年直接虧了18.68億元。上市這4年,前前后后一共虧了40.79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孚能科技收入92.12億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7.98%;凈利潤虧了3.04億元,不過和之前比起來,虧損幅度小了80.57%。
不過廣州國資愿意當這個“接盤俠”,肯定是覺得孚能科技以后有發展潛力。
就在今年4月15日,孚能科技已正式完成股份協議轉讓,孚能科技正式易主,由廣州工控集團、廣州市人民政府“接盤”,孚能科技也終于有了一份國資“靠山”。
事實上,早在去年 12 月底,孚能科技便宣布,在固態電池領域采用同時研發多種技術路線的戰略,半固態與固態電池產品均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信息來源:界面新聞2025年01月10日,孚能科技股權之變:廣州國資入局,虧損與低空機遇的博弈:“...其半固態電池目前已在高端乘用車、重卡、低空飛行器等領域投入使用。全固態電池也有望在 2027 年實現小批量量產裝車...”
廣州工控旗下又有著多家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企業,涵蓋了整車制造、零部件生產、充電設施建設等多個環節。
孚能科技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的領先企業,與廣州工控在產業鏈協同方面能夠很好地互補。
相信獲得國資支持后,孚能科技走向國際化道路很快就能實現!
大家對此怎么看?歡迎留言區留下您的觀點!
信息來源:鋰電巨頭孚能科技正式易主,界面新聞2025-04-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