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烏克蘭政壇再次陷入震蕩。4月21日,俄羅斯衛(wèi)星社援引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亞歷山大·杜賓斯基的爆料稱,美國政府已向烏總統(tǒng)澤連斯基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5月1日前接受俄烏停火協(xié)議,并簽署涉及關鍵礦產(chǎn)利益的美烏協(xié)議。據(jù)稱,美方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包括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承認克里米亞屬于俄羅斯、將扎波羅熱核電站控制權移交美方,甚至逼迫澤連斯基本人辭職。至此,所謂“支持烏克蘭捍衛(wèi)主權”的華麗外衣,被美式強權撕得粉碎。
杜賓斯基目前正因“叛國”罪名被烏當局羈押,而他的爆料卻與《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不謀而合,后者曾指出,美國正嘗試迫使烏克蘭做出重大讓步以達成停火,并與俄羅斯達成事實上的地緣利益交換。這已不再是秘密外交的灰色地帶,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勒索:烏克蘭被迫交出戰(zhàn)略資產(chǎn)、割讓領土主權,以換取一紙由美俄操刀、烏方淪為被動簽署方的“和平協(xié)議”。如此“和平”,無異于強盜在宴席上宣布刀劍歸鞘——那是建立在屈辱與犧牲之上的偽善妥協(xié)。
美國此次給出的條件極具殺傷力。首先,要求烏克蘭放棄北約,這是對基輔政府數(shù)十年來西向戰(zhàn)略的毀滅性打擊,也等于承認此前所有“捍衛(wèi)歐洲自由”的話語體系破產(chǎn)。更具象征意義的是對克里米亞“事實并入”的默許,這不僅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也是對烏克蘭國家認同的背叛。而最具爭議的,莫過于扎波羅熱核電站控制權的轉交。這不僅關乎烏克蘭能源命脈,更標志著美國將以投資礦產(chǎn)和控制能源設施的形式,深入掌控烏克蘭國家基礎結構——一場披著援助外衣的資源殖民正在成型。
在這一進程中,澤連斯基政府的政治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據(jù)杜賓斯基爆料,澤連斯基的去留甚至被列為停火條件之一。這意味著他作為“抗俄象征”的政治角色也被美方拋棄,淪為可被隨時替換的談判籌碼。而這一行為不僅暴露出美烏之間的信任崩塌,也將烏克蘭徹底推向政治失序的邊緣。美國從未真正尊重過基輔的主權,所謂“支持民主”,只是將烏克蘭作為對抗俄羅斯的棋子。而當棋盤被掀翻,棋子便成了可以回收、棄置、重塑的工具。
此番通牒的背景更令人玩味。據(jù)稱,美國在巴黎與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以及部分歐洲國家領袖閉門會談,決定對烏克蘭未來局勢進行“重新設定”,而澤連斯基竟未被邀請。這種“繞過當事人”的密室談判方式,已經(jīng)徹底撕裂了“烏克蘭有主權”的表象。一個聲稱捍衛(wèi)民主自由的西方陣營,竟以這種背后交易、架空政權的方式處理戰(zhàn)爭與和平,實屬對其話語體系的極大反諷。
從戰(zhàn)略角度看,美國的此次操作有兩層深意。一方面,它試圖通過“和談”實現(xiàn)對俄遏制戰(zhàn)略的階段性收束,將更多資源轉移至更優(yōu)先的亞太方向,尤其是遏制中國的行動上;另一方面,美國也通過掌控烏克蘭礦產(chǎn)與能源資源,為自身工業(yè)基礎尤其是軍事供應鏈構建新的“戰(zhàn)略縱深”。換言之,美國準備拋棄“烏克蘭主權”的話語包裝,轉而以“資源重建者”姿態(tài)收割戰(zhàn)爭紅利。
而對烏克蘭而言,這樣的“和平進程”無疑是國家主權的逐步喪失,是從炮火中流血走來,卻將在協(xié)議桌上被徹底解構的悲劇路徑。一旦澤連斯基接受這一方案,他不僅將失去政治合法性,也可能在國內(nèi)引爆新一輪社會危機。而如果拒絕,他則面臨被美方全面切割,甚至在財政、軍事、國際承認層面遭遇實質性孤立——走哪一條路,都已是死局。
這場美式通牒,不僅撕開了西方所謂“價值同盟”的虛偽面紗,更為當今國際秩序的扭曲性提供了鮮活樣本。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下,小國想要維持主權獨立、國家尊嚴,絕不能寄望于西方的仁慈與承諾。以民主為名,以交易為實,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表現(xiàn),正是強權政治的新式劇本。
烏克蘭已站在十字路口,眼前不再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這不是一場戰(zhàn)爭的終結,而是一場新型殖民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