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蔬菜之鄉”的濰坊壽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也是“壽光模式”誕生地。眼下,壽光市正以舉辦新一屆菜博會為契機,加速國內外蔬菜品種、技術、模式融合創新,加速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沃野田疇落地生根,持續扛牢引領全國蔬菜產業高質量的重任。
“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實現田間自動行走、自動打農藥,通過配備新型冷霧機,還能讓藥液霧化更細膩,植保效果更好?!?在4月20日開幕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壽光菜博會)上,機器人參展商唐小華信心滿滿地說。
現代農業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是壽光蔬菜產業創新的一個縮影。從1989年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壽光市三元朱村首次試驗成功,到2000年舉辦首屆壽光菜博會,數十年來,創新一直是壽光蔬菜和壽光菜博會的不變的基因。
當下,壽光市聚焦蔬菜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持續做強兩端、提升中間,探索出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的全鏈條融合發展新路徑,全力加速農業新質生產力布局。
壽光菜博會展示的機械狗正在進行噴灑作業演練。
種苗研發加力,國產品種占比不斷提升
2024年以來,一種具有減肥功效的黃瓜在壽光當地逐漸叫響。這是全國首款功能型黃瓜,具有降糖減脂的功效。這個品種是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采用最先進的智能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選育出的新品種。
據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研發人員魏倩介紹,經過多方檢測,這個品種的黃瓜丙醇二酸含量是普通黃瓜的8-10倍。丙醇二酸是一種小分子酸,主要存在于黃瓜果皮和果肉里,可以抑制進入人體的糖分轉化成脂肪,阻止脂肪的堆積,從而達到減脂美容、降低膽固醇等功效。去年開始,這種“減脂黃瓜”開始在壽光市稻田鎮等鄉鎮種植,售價比普通水果黃瓜高出近一倍。
每年的壽光菜博會,都是國內外新品種展現的大舞臺,眾多新品種從展會現場走向田間地頭、生產一線。今年菜博會以“綠色·科技·未來”為主題,主展區設11個展館,實地種植展示2600多個蔬菜品種、80多種先進種植模式,其中包括降糖椒、蘋果苦瓜、食用羽衣甘藍等多個新奇特品種。
傳統的番茄育苗周期大約30天,移栽后,還要再管理1個月才開花。最近幾年,壽光市稻田鎮的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集合多項新技術,在國內首創了茄果類蔬菜大苗培育新技術。菜農選擇這種大苗,番茄定植移栽一周就可以開花,上市時間大大提前。
海而思(山東)種苗公司集合多項新技術培育蔬菜大苗。
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文凱介紹說,通過定植這種大苗,可以讓番茄的采收期延長一個月,同時,果實整齊度更高,外型和內在品質更加均勻一致,產量和經濟效益都會有明顯的提升。目前,這家企業采用這項技術培育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種苗銷往多個省份的高標準種植園區。
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標準集成中心、種業研發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近年來,壽光堅持育種專業化,市場占有率持續擴大,成功落戶12家國字號平臺,自主研發蔬菜新品種達257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8億株。壽光當地國產蔬菜種子市場占比從之前的50%左右,提升到現在的70%以上,其中黃瓜、絲瓜等作物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
數智融合加速,蔬菜大棚變身“綠色工廠”
今年4月19日,作為本屆菜博會分會場的壽光紀都現代農業共富產業園正式開園。這個園區集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共同富裕于一體,也是壽光市加速農業新技術應用的又一新場景。
在紀都現代農業共富產業園,采用了魚菜共生等20余種無土栽培模式及諸多核心技術。其中無土栽培模式就有水培、霧培、椰糠培等12種先進技術,搭配魚菜共生、魚菇共生系統,水資源利用率提升60%,單位面積產量提高30%。園區內智慧草莓升降系統,通過數控編程調節種植結構,光照利用率提升25%,草莓產量增加15%-20%,甜度大幅度提高。
今年以來,國產智能機器人在多個賽道紛紛亮相。本屆壽光菜博會,展示了多款農業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新產品、新設備,如智能噴霧機器人、智能授粉機器人、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未來數字農業的“樣板間”正在成型,讓觀眾看到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
壽光菜博會展出的打藥機器人。
近年來,壽光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在蔬菜生產領域的應用。在田柳鎮,全國首個“5G+智慧農業”示范區實現“云種菜”模式,消費者通過手機App即可認領菜園,實時查看作物生長,體驗“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透明供應鏈。在孫家集街道,全國首個“蔬菜元宇宙”體驗中心,通過VR技術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從種子萌芽到果實成熟的數字化生長過程。
從一粒種到一方田,科技創新正在重塑壽光現代農業圖景。目前,壽光新建大棚物聯網應用率達到85%,一座大棚就是一個綠色車間、一個智能工廠。菜農拿著一部手機,就可以操作多項農事管理。
作為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源地,壽光正用科技創新與模式變革,讓一棵菜長成千億級農業產業集群,蹚出了一條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破局之路”。
從全國到全球,“壽光模式”持續出海
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壽光市把蔬菜標準研制作為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突出抓好標準制定這個重點,以集成改革創新填補蔬菜全產業鏈標準空白,努力把更多地方打造成為“全國標準”“世界標準”。
2018年7月,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截至目前,已集成2369條相關標準,形成14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編制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程,累計發布實施國家和行業標準12項、地方和團體標準100余項。
壽光市已向26個省份提供大棚蔬菜集成解決方案,推動蔬菜園區全鏈條標準加速向外輸出,助推全國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國新建大棚一半有“壽光元素”。
壽光菜博會展示的蔬菜廊架栽培模式。
今年以來,壽光本土企業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一直在新西蘭建造溫室,預計今年8月交付。從2015年起,這家企業就啟動了“一帶一路”現代農業產業帶計劃,陸續在相關國家建設種植技術共享中心、農業合作中心等。
10年下來,這家企業已經把壽光蔬菜園區模式推廣至全球29個國家,建立了272個種植園區,讓“壽光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
已經連續舉辦26屆的壽光菜博會,搭建起廣大涉農企業和農民對接、溝通、交流的優質載體,成為科技示范引領、行業交流合作、農業觀光旅游、助力“雙招雙引”的重要平臺。累計吸引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3400多萬人次參會參展。
壽光菜博會展示采用樹式栽培綜合管理集成技術種植的“番茄樹”,單株累計產量達到6000斤。
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燕黎明表示,前些年,壽光當地千方百計把國際一流企業引進到菜博會。如今,通過每年菜博會上的展示示范,壽光已有近150家市場主體,帶著打包的設施蔬菜園區建造管理運營技術等賣遍全球,輸出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李偉 通訊員 張永升 朱繼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