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出生于 1936年12月17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意大利裔移民家庭) 2025年4月21日,享年88歲(因雙側肺炎并發癥)。 他語言能力很強,會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德語等多種語言。
他高中就讀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業技術學校,取得化學技術員資格,曾短暫從事食品實驗室工作。1958年放棄化學工程道路,加入耶穌會,在智利學習人文學科,后于阿根廷圣若瑟大學獲哲學學位(1963年)。1970年在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完成神學培訓,1986年獲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學位。
他1969年晉鐸為神父,后任耶穌會阿根廷省會長(1973-1979年),致力于大公對話與貧困群體關懷。1992年被任命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輔理主教,1998年升任總主教,2001年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樞機主教。2013年3月13日成為第266任教皇,創下多項紀錄——首位拉丁美洲教宗、首位耶穌會教宗、1200年來首位非歐洲出身教宗。
教皇方濟各在任期間,積極推動梵蒂岡與中國關系的改善,但雙方因歷史遺留問題、主權爭議及宗教治理模式的分歧,形成了復雜的“恩怨情仇”。以下是雙方關系的核心脈絡與關鍵事件分析:
一、核心矛盾:主教任命權之爭
1、梵蒂岡的立場
根據天主教法典,全球主教的任命權應歸屬教皇。梵蒂岡視此為維系教會統一性和神學正統的核心原則。
2、中國的立場
中國堅持“宗教中國化”,主張自行任命主教,認為宗教事務屬于內政范疇,不容外部干預。
3、臨時協議的妥協與爭議
2018年協議:中梵首次簽署關于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允許雙方協商任命程序,但內容保密。該協議被視為歷史性突破,旨在彌合“地下教會”與官方教會的對立。
續簽與執行:協議在2020年、2022年兩度續簽,并于2024年第三次續簽四年。盡管梵蒂岡對中方單方面任命(如2023年沈斌任上海主教)表示“憂慮”,最終仍接受現實,顯示方濟各的務實態度。
內部爭議:教會保守派批評協議削弱教皇權威,美國政界亦指責梵蒂岡向中國宗教壓迫妥協。
二、方濟各的對華策略與態度
1、積極示好與文化交流
方濟各多次公開贊揚中國文化,稱中國為“偉大的參照”,強調“畏懼永遠不是良策”,主張對話而非對抗。
他曾在飛越中國領空時向中方發問候電,并在蒙古國演講時祝福中國人民,推動中梵非正式互動。
2、訪問中國的未竟愿望
方濟各多次表達訪華意愿,甚至通過蒙古國等第三國嘗試牽線,但因臺灣問題和中梵協議執行爭議,始終未能成行。
2024年東南亞之行返程時,他再次強調對中國的“欽佩”,并稱中國是“承諾和希望”。
三、中國的策略與回應
1、宗教治理的雙重邏輯
中國將宗教視為社會治理工具,通過控制主教任命權防止境外勢力滲透,同時靈活推進與梵蒂岡的對話,例如允許梵蒂岡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的可能性。
2、對梵蒂岡的“以經促政”
中方在協議中爭取宗教事務自主權,同時利用梵蒂岡的國際影響力弱化臺灣問題。盡管梵蒂岡未與臺灣“斷交”,但近年已淡化與臺互動。
四、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挑戰
1、歷史淵源與沖突
中梵交往可追溯至唐代景教,但明清“禮儀之爭”導致關系斷裂。民國時期短暫建交后,1949年新中國切斷與梵蒂岡聯系。
2、臺灣問題的掣肘
梵蒂岡是歐洲唯一與臺灣保持“邦交”的國家,成為中梵建交的核心障礙。方濟各雖淡化與臺關系,但未正式斷交,中方對此持續施壓。
五、未來展望與不確定性
1、方濟各的遺產與繼任者挑戰
方濟各的務實政策為后續對話奠定基礎,但繼任者若偏向保守派,可能逆轉中梵關系緩和趨勢。
2、協議的執行與深化
協議續簽至2028年,但雙方仍需解決地下教會整合、臺灣問題等深層矛盾。越南模式(教廷駐越辦事處)或為中梵提供參考,但中國體量更大,博弈更復雜。
方濟各任內的中梵關系,是千年宗教傳承與現代政治博弈的交織。他通過妥協策略推動對話,試圖在信仰與主權間尋找平衡,但其去世后,雙方能否突破臺灣問題與宗教治理的鴻溝,仍待觀察。這一進程不僅關乎全球13億天主教徒,也將深刻影響中國宗教政策與國際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