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在關稅政策反復中持續震蕩。美國對華關稅政策仍處于高壓態勢,產業沖擊疊加地緣政治風險持續沖擊全球供應鏈穩定性。關稅“黑天鵝”對中國產業有哪些影響,如何應對關稅“風暴”?
天弘指數與數量投資部基金經理祁世超在《情投E合》直播間分析了關稅戰對中國產業鏈的具體影響、如何應對關稅戰以及“黑天鵝”來臨時行業布局策略。
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及中國產業鏈的影響
Q: 您覺得像現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以及歐盟、日本等國家對關稅的態度不夠明確,這種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以及中國產業鏈的核心影響是什么?
A:
1. 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較大:
● 這輪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非常顯著。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如電子行業等,受到的沖擊較為明顯。
● 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早期加入世貿組織時有所不同。早期主要是紡織服裝等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今這些產業大多已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目前中國對美出口更多集中在中高端制造領域,如消費電子、汽車等。
● 以蘋果、英偉達、特斯拉等供應鏈為例,這些行業在中國的制造出口中占據較大份額,且主要面向美國企業。如果后續貿易戰導致相關行業被加征關稅,美國大型科技企業可能會調整供應鏈布局,從而對中國相關產業鏈公司造成較大影響。
2. 關稅政策的階段性緩和與不確定性:
● 特朗普對部分行業提出了短期豁免,但后續仍可能單獨加征關稅。這種階段性緩和可能是為了給美國制造業提供緩沖期,避免過高的關稅對其自身造成較大損傷。
● 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中國出口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不過,中國也會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反制,這是后續需要重點觀察的方面。
政策儲備+科技自主:中國如何應對貿易戰風險?
Q:您認為,自4月7日股市大幅回調以來,中央匯金公司或類似中國版平準基金的機構,是否在積極修復股市?在當前中美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且特朗普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國目前儲備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是否足以應對外部沖擊?政策的時間窗口又該如何判斷?
A:
1. 貿易戰應對狀態:這一輪貿易戰中,我國應對狀態比較從容。之前官方也發布過一些文章,增強大家信心,讓大家明白即使貿易戰發生,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2. 政策儲備及釋放節奏:
● 我相信中央和各地都儲備了一些應對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
● 這些政策處于引而待發的狀態,但具體何時釋放,要根據貿易戰的博弈形勢來判斷。不能在對方底牌未全亮時,就將利好政策全部推出,否則未來形勢若更嚴峻,就會陷入被動。目前我國在應對上相對主動,而特朗普的政策變動反而顯得有些被動,帶來不確定性。
后續政策方向及關注點:
● 4月末的會議可能會有相關信息,目前雖有相關分析報道提到會有積極政策推出,但具體政策尚未可知,需等待時機。
● 出口方面,若中美貿易中斷,中國出口產能可考慮出口轉內銷,轉化為內部消化。
● 擴大內需政策是市場關注重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房地產處于偏底部狀態,拉動作用有限;進出口預期拉動作用會減弱,內需消費則會有相關政策出臺。
● 高端制造領域,自主可控相關的產業支持政策大概率會持續強化。國內的新能源車、光伏等需求主要來自國內,通過高端制造突破,可創造新的科技類內需消費,我國在這方面有較大主動權。
杠鈴策略下抗波動行業的布局邏輯
Q:根據您對杠鈴策略的理解,在不確定性加大的環境下,您會偏向于或建議投資者優先布局哪些行業或板塊?參考標準是什么?是更看重估值、現金流,還是政策壁壘等?
A:在不確定性加大的環境下,建議投資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布局:
● 政策因素:當前貿易戰導致貿易政策風險較大,建議優先選擇與中美貿易或中國出口關聯度較低的板塊。
● 波動率與估值:觀察歷史指數的波動率,選擇波動率較低的板塊。同時,關注估值指標,如股息率、PE或PB等,選擇估值處于歷史中樞位置的板塊,這樣安全邊際相對較高。
● 企業基本面:關注成分股的企業經營基本面,特別是是否具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穩定的分紅能力。
● 反向受益板塊:關注內需政策利好的板塊,這些板塊可能因政策支持而受益。
當前是否是布局科技板塊的較好時點?
Q:科技板塊今年以來表現波動較大,尤其是在中美貿易不確定的背景下,市場對其觀望情緒濃厚。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科技板塊的投資價值?現在是否是一個好的布局時點?
A:
1.年初表現:
● 年初至節后,科技板塊表現強勁,尤其是DeepSeek的出現引發了市場對AI和科創板塊的高度關注。
● DeepSeek雖然本身并非行業領先,但其開源模式和性能表現推動了國內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廣泛介入,形成了科技浪潮。
●國內企業如Deepseek、運輸機器人等成為關注焦點,最高領導人接見民營企業代表,強調智能汽車、運輸機器人等領域的重要性,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2.貿易戰背景下的市場變化:
● 進入貿易戰背景后,市場風險偏好急劇收縮,科技板塊出現大幅回撤。
● 關稅政策對市場情緒有擾動,但并未改變科技發展的長期趨勢。
3.長期趨勢:
● AI技術逐步落地到不同應用場景的趨勢確定性較高,國產替代和突破將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賦能,包括汽車、家電、智能家居、消費電子、AR眼鏡等多個消費場景。
● 盡管短期節奏可能受到市場情緒和政策影響,但長期來看,AI擴散效應依然明確。
4.投資價值與布局時點:
● 當前科技板塊的超跌狀態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布局機會,尤其是對于長期投資者而言。
● 一旦市場回撤幅度達到一定程度,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會有配置需求,超跌后的科技板塊仍具有一定的配置價值。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階段與突破情況如何?
Q:從長期來看,科技板塊具有較好的配置價值。尤其是機器人賽道,近期非常火熱。例如,小米和美的都發布了各自的機器人產品,國家也推出了格物具身智能平臺,大力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想進一步探討國內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格局和階段。請問人形機器人目前發展到了哪個階段?是否已經實現了從0到1或從1到N的突破?
A:
1.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區別:
● 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通用概念,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傳統工業機器人結構簡單、應用場景單一,主要用于工廠流水線,對智能化要求較低。
● 人形機器人對運動控制能力、適應性和泛化能力要求更高,適用性廣泛,研發復雜度也更高。
2. 國內機器人廠商的發展策略:
● 以往國內機器人廠商多采用跟隨策略,關注海外企業(如特斯拉)的量產進度和迭代情況。
● 今年以來,國內廠商的研發進展和量產情況成為關注焦點,與以往有較大不同。
● 國內廠商在應用端有優勢,一旦掌握技術,落地和成本控制能力較強,能夠快速鋪開。
3. 國內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進展:
● 今年以來,許多新創的機器人公司涌現,其產品雖不完美,但采用快速迭代的思路。例如,人形機器人的腿部可能不是完全擬人的彎曲方式,手部可能是兩指而非五指,驅動方案也多種多樣。
● 國內廠商根據自身研發特點和能力,采用重點突破的策略,先推出Demo,再逐步迭代。
● 目前國內廠商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方面已接近甚至超過國外水平,如展示的打拳擊視頻令人驚艷。
4. 人形機器人的功能模塊:
● 人形機器人的功能化包括大腦、小腦和外觀皮膚感知三大塊。
● 小腦(保持身體平衡和運動控制)方面,國內已經比較成熟,甚至在春晚表演中有所展示,但實際能力可能更強。
● 在硬件層面,如芯片迭代方面,國內與國外仍有差距,但在執行器、關節模組(減速器、電機、傳感器)方面,國內有一定優勢,因為傳統汽車產業鏈的公司能夠順利切換到機器人領域。
5. 整體競爭力與政策支持:
● 除個別環節(如芯片、大模型、算法)與國外有差距外,國內在其他環節有一定競爭力。
● 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布局機器人產業,后續相關支持政策將陸續推出。
對防御性資產和高成長資產之間的配置比例和動態調整倉位建議
Q: 經過剛才的深入交流,大家對杠鈴策略的兩頭配置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一頭是防御性資產(如紅利、公用事業等),另一頭是高成長資產(如超跌反彈、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的科技板塊)。您對投資者在這兩頭的配置倉位比例有什么建議?投資者應如何動態調整倉位?
A:
1. 防御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 防御類資產的配置比例應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來確定。
● 保守型投資者:如果投資者較為保守,防御類資產的比例可以較高,例如占到2/3,甚至70%~90%。
● 激進型投資者:如果投資者較為激進,防御類資產的比例可以接近一半甚至更少。
2. 成長類資產的配置策略:
● 成長類資產的配置應結合市場表現和行業發展情況,選擇有安全邊際的時機進行布局。
● 避免在市場已經大幅上漲時追高,因為這可能導致在政策變化(如關稅政策)等黑天鵝事件發生時遭受較大損失。
● 動態調整倉位時,防御類資產的比例應根據個人風險偏好確定基準,成長類資產則根據市場狀態、行業發展趨勢和估值情況擇機布局。
風險提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指數基金存在跟蹤誤差。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 證券市場周刊 廣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