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車哪有車坐”
“不加價我怎么賺錢”
“打誰的車都是要加的,不加價永遠打不到車!
4月20日
一名女乘客通過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
當天她從廣西柳州市三江南站計劃
乘坐網約車前往柳州市程陽八寨景區
連續被幾輛網約車要求臨時加價
司機普遍要求額外支付50至80元費用
甚至聲稱“不加價永遠打不到車”
據了解,三江南站至程陽八寨景區駕車約25至28公里,用時約40分鐘,且兩地間無直達公交,中途需要步行約10分鐘換乘,全程用時約1小時40分,根據車型不同,費用為48.9元至75.7元不等,而實際路程需40分鐘且返程空載,導致運營成本難以覆蓋,當地不少乘客表示“幾乎所有的網約車都是另外加價”。
有人認為,如果司機認為平臺給出的價錢不合理,應向平臺溝通反饋,而非要求乘客私下加價。平臺若將相關費用在打車前注明,乘客就可以擁有選擇權來決定是否乘坐。現在這樣由司機私下臨時要求加價至3倍的車費,很不合理。
也有網友認為,此事不是司機的問題,而是平臺的問題。該網友稱:“平臺單程幾十公里才給幾十塊,而且去那個地方很少有回程,司機不接就沒有生意,接了就虧本。”
對此,當地交通運管局表示,將依法以法規對涉事網約車司機進行嚴肅處理,同時對監管不到位的相關網約車平臺進行約談,并責成平臺加強常態化管理。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司機與平臺之間的利益分配失衡。類似情況近期在西雙版納、上海亦有發生,前兩天一則“游客打車遭臨時加價并拒載”讓西雙版納沖上熱搜,最近交通局長親自道歉,網約車司機被頂格處罰并停運學習7天;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吐槽在上海虹橋樞紐叫網約車時常被要求支付停車費,司機和乘客都認為自己不該承擔這筆費用。種種事件都反映出行業普遍存在的定價機制缺陷。然而,這種轉嫁成本的行為直接侵害了乘客的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嚴重損害旅游體驗。
網約車加價亂象是行業發展陣痛的縮影,既不能簡單歸咎于司機逐利,亦不能僅靠罰款根治。解決這一問題需構建多方協同的治理體系。短期來看,三江縣已對涉事司機嚴肅處理并約談平臺,同時開展行業排查與投訴宣傳,但長遠需推動平臺優化定價算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以平衡司機收益與乘客負擔。例如,對偏遠路線或特殊時段可設置合理的附加費并提前公示,避免司機私下議價。乘客亦需增強維權意識,通過12328等渠道及時舉報違規行為。
網約車作為共享經濟的重要業態,其健康發展離不開平臺責任、政府監管與市場規律的有機統一。唯有破解“司機虧本接單-違規加價-乘客投訴-處罰乏力”的惡性循環,才能真正實現行業服務升級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