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北平原,一望無際的麥田與溝壑縱橫的河道,曾是德州留給外界的刻板印象。這座因運河而興、因黃河而名的城市,似乎從未被貼上“旅游勝地”的標簽。然而,近年來這座“九達天衢”之城,正以文旅之名,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平原腹地,掀起一場靜默的突圍。
從“兩河牽手”到全域貫通
黃河的雄渾與大運河的婉約,在德州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牽手”。2023年,德州啟動“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牽手工程”,47個重點文旅項目、481億元總投資,構建起“水上行、岸上游”的文旅新格局。齊河黃河文化博物館群、樂陵影視城、大運河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等20個標志性項目,如同珍珠般串聯起德州的文化經脈。
數據印證著這場突圍的力度:2024年,德州接待游客3914.6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30億元,同比增長6.17%。曾經“無山無水”的平原地區,如今以“兩河”為軸,讓游客在黃河國際生態城的溫泉中感受自然饋贈,在董子文化街的儒學氛圍里觸摸歷史肌理,更在寧津德百雜技蟋蟀谷的驚險表演中聽見非遺的心跳。
文旅“七十二變”
齊河從“一枝獨秀”到千億集群。齊河的突圍堪稱教科書級案例。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度假區、黃河水鄉濕地公園……887.6億元的投資,讓這里崛起為千億級旅游集群。2024年,黃河國際生態城躋身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雜技劇《山水國潮》晉京展演,新青年音樂節全網點擊量破32億次。文旅的狂飆,讓齊河從“德州旅游荒漠”蛻變為“山東文旅高地”。
夏津古桑樹群的生態奇跡。3萬余株古桑樹,是夏津遞給世界的名片。十四屆椹果生態文化節、德百旅游小鎮的溫泉與民宿,讓游客在采摘與康養中讀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4年,這座“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以生態為筆,繪出農文旅融合的斑斕畫卷。
樂陵影視城點燃“造夢經濟”。2025年春節,樂陵影視城因賀歲電影《唐探1900》取景火爆出圈,7天接待游客15萬人次,拉動綜合收入超9000萬元。這座總投資25億元的影視基地,不僅復刻了老上海的風情街巷,更讓“工業+旅游”的模式煥發新生——泰山體育博物館、金絲小棗文化體驗館,將“制造”變為“智造”,將車間變為景點。
從“空心化”到“網紅打卡”。在禹城辛店鎮,8條研學線路串聯起64個美麗鄉村;在慶云周尹村,非遺傳承人張莉莉的棗芽茶炒制體驗讓游客流連;在平原王打卦鎮,千畝梨園的“平疇花海”成為抖音熱門背景。德州的鄉村,正以“農文旅體”融合之名,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另一種可能。
當非遺遇見Z世代
德州的突圍,不僅是項目的堆砌,更是文化的破壁。
非遺“活”起來:雜技、八極拳、運河號子從田間走向舞臺,《兵出渤海灣》紅色音樂劇巡演新疆,《大地蒼茫》考古音樂劇入選省級文藝高峰計劃。
美食“潮”起來:德州扒雞登上“山東省旅游必購品TOP10”,樂陵小棗化身文創雪糕,保店驢肉變身預制菜禮盒,讓“德州味”香飄京津冀。
科技“燃”起來:東海天下溫泉康養小鎮的智能療愈系統、德州體育公園的元宇宙運動體驗,讓傳統文旅嫁接數字基因。
無中生有的哲學
德州文旅的突圍,本質是一場“無中生有”的創造性實踐。
從大禹治水到董子弘儒,從冀魯邊紅色根脈到雜技之鄉,文化IP的深度挖掘讓資源“薄地”變為精神“厚土”。
“文旅+”戰略打破邊界,體育賽事、音樂節、影視拍攝、工業體驗等新業態,讓旅游從“看風景”升級為“享生活”。
2024年新青年音樂節的“32億次點擊”、樂陵影視城的二次元IP、德百奧萊街區的沉浸式夜游,證明Z世代才是文旅突圍的核心動能。
突圍之后,何為遠方?
2025年,德州這座城市的突圍故事將迎來高潮。但德州的規劃不止于此——黃河文化博物館群、九龍灣文旅融合園等43個在建項目,預示著更恢弘的藍圖。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讓文化可觸摸、讓旅游有靈魂。在魯西北平原上,一場關于詩意棲居的覺醒,正悄然改寫人們對“資源匱乏”的認知。德州,這座曾經的“過境地”,正在成為千萬人奔赴的“目的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