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見習記者 盧健
在山區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超六成的北京,超1800余套監測設備正日夜“盯梢”,為的是防住汛期地質災害。近年來,地質災害衛星遙感識別、智能化監測等技術發展應用,顯著提升了檢驗檢測效率。
4月16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和北京地勘局專家團隊赴北京房山開展地質災害防御支撐采風工作。房山區位于北京西部山區,地質災害多發、易發,是北京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最多的地區。北京“23·7”特大暴雨災害時,房山不少村落遭遇泥石流災害。
在房山區史家營鄉金雞臺村,記者看到,曾被泥石流沖毀的村東江溝正在重建,新筑的混凝土擋墻高約1.5米,但山體上仍殘留被洪水刻蝕的溝壑,當時一些受損房屋的墻面,正以碎石的形式“擠”滿屋子。
4月16日,記者跟隨中國地質調查局調研金雞臺村東江溝。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盧健/攝
“2023年7月的特大暴雨,對當地居民是數十年一遇的災難,但對這座存在億萬年的山體而言,不過是短暫一瞬。”面對這座已經被風化得斑駁破碎的山體,一線地質調查工作20年的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正高級工程師陳紅旗習慣性地記下坡形坡向、巖層產狀、巖體裂隙等細節,這是推測一個個瞬間的憑證。
在碎石嶙峋的東江溝,這位地質人用樹枝指著裂隙帶說,“這種裂隙帶的形成都是歷史上的地質運動造成的,往往是控制山體穩定性的關鍵界面。”北京西山地區強烈的構造變形,疊加歷史采煤活動形成的采空區,使得地質災害防治成為系統工程。“精準識別這些地質結構及其變化‘行跡’,就是破譯山體穩定性的關鍵密碼。”陳紅旗說。
但檢驗這些“傷口”深度并不容易。背著十余斤重的監測設備,多次來房山區史家營鄉勘察的焦潤成和同事們在碎石遍布的山路上行進著。“每年要跑300多個點位,車開不上去的地方就靠雙腳。”這位遙感技術研究室的工程師告訴記者,他們每年一小半的時間都在漫山遍野地跑著,通過地基、空基和星基遙感采集數據。而剩下的時間,這群平均年齡大約30歲的青年人則會在實驗室里進行數據處理,一旦檢測到大的形變,關注頻次便會開始提升,以便及時向周邊村民發出預警。
據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地災防治部主任南赟介紹,通過兩期專業監測工程建設,目前北京全市已在470余處隱患點布設1800余套含水率儀、泥水位計等監測設備,構建起“點線面、長短臨”的全天候預警網絡。同時對900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管理。
科技手段延伸防災觸角,但“人防”始終是最后防線。“除了我們地災所自己的工作人員,我們目前還采用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曹穎向記者分享的一個案例是:2018年8月清晨,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鄉48歲的群測群防員安宏三通過路面散落的大小石塊判斷出危險區域,并在落石滾下前,攔住15輛車、28位行人。3個月前,這名群測群防員參加了專業培訓。
另?位群測群防員也告訴記者,在百花山區域的金雞臺村,群測群防員每天都會沿著固定路線巡查。山里哪塊石頭動了、哪條縫變寬了,他心里都有數。?旦發現異常,他就趕緊用對講機向上匯報,為災害治理和避險爭取時間。迄今,他們已匯報15處異常點,其中3處被專家鑒定為隱患,并得到及時處理。
“每場暴雨都是大考。”南赟告訴記者,為了穩妥迎戰汛期,北京市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的工作組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對這里的災害基本要素和特征開展調查、記錄。必要時,他們還將通過開挖探槽、鉆探物探等手段,開展實地勘測。
眼下,2025年汛期地質災害防御支撐工作已于4月17日正式啟動,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團隊已分赴各地,通過央地協同,指導加強地質災害風險防御。用陳紅旗的話來說,地質人追趕的不是風雨,是送技術下鄉,為群眾避險爭取更多時間。
據了解,今年我國入汛日期為3月15日,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早了17天。目前,66名地質調查局專家已經前往全國各省進行蹲點駐守,還有205名專家機動待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