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了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蘇聯集結超5萬大軍反攻,徹底把日本打怕了,于是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這之后日軍再也不敢北上了,畢竟蘇軍的裝備比自己先進許多,所以日軍只能南下,但是很快日本的機會又來了,德國在歐洲發動全面戰爭后,很快就把目標盯上了蘇聯,蘇軍猝不及防只能邊打邊撤,這個時期蘇聯的經濟、軍事等都遭受了重創,面對550萬德軍及其仆從軍的進攻,蘇聯被迫投入近700萬大軍阻擊。大量的兵員、裝備都被牽制在蘇德戰場,這又讓日本關東軍蠢蠢欲動,試圖北上和蘇聯打一戰。
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不斷演習,演習的目的就是演練軍隊北上攻打蘇聯,不過就在日軍還沒有下定決心北上時,蘇聯就迅速脫離了危機,蘇聯通過重建軍事工業,武器彈藥生產已經恢復了戰前水平,這就讓關東軍有點忌憚了,而且到1942年時,蘇聯已經逐步走出了困境,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在快速回升,本來日軍以為蘇聯大量武器彈藥、兵員等,會調往蘇德戰場,但是沒想到蘇聯卻汲取了教訓,此前德國和蘇聯簽訂了和平條約,結果德國突然撕毀條約發動進攻,當時蘇聯大量兵員、裝備都在一線,根本沒有做縱深防御,結果一開戰就讓蘇聯損失慘重,關鍵是蘇聯認識到和平條約不可靠,所以哪怕是1941年和日本簽署了和平條約,蘇聯依然防備著日軍偷襲,而且在東邊重建軍事工業基地時,就建在了遠離日軍戰機能轟炸的遠東地區,然后在東部按照梯次部署了大量部隊。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7月蘇聯就在遠東先后組建了4個集團軍,此后又擴編了幾個集團軍,同時還在遠東大力修建工事防止日軍偷襲,從沿海邊疆地區,梯次修建到了外貝加爾地區,這些堡壘最早從1932年就開始修建,后來日蘇戰爭爆發后蘇聯加快了進度,這期間總共修建了12個大型堡壘工事,每一個堡壘工事又由
8-12個堅固工事組成,其中部署有機槍營、反坦克營等,此后他們的數量增加到了19個,為日蘇戰爭做好了鋪墊。
蘇德戰爭時期,遠東被調走的兵力超55萬,各種火炮超5000門,各類型坦克超3300輛,雖然日軍收到了情報,看到大批蘇軍和裝備從遠東調走,但是日軍依然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此時蘇聯的兵員已經超過了日本,其中有近700萬在蘇德戰場,但還有超600萬部隊在各地駐扎,這還不包括蘇聯的邊防軍、民兵和內衛軍等,日本對蘇聯能快速集結這么多兵力感到膽寒,蘇聯為何能快速集結上千萬正規軍呢?這是他們在日蘇戰爭積累的經驗,當然最主要的當局深受民眾喜歡,因為人民當家作主了,踴躍參軍的人很多。還有就是蘇聯的裝備生產能力,此前我介紹俄國崛起專題講過,彼得大帝把俄國變成了軍事帝國主義,此后俄國多位皇帝都堅持軍事優先政策,所以蘇聯誕生后,該國的軍事工業依然很強大,雖然被德國摧毀了一部分,但是更多分散保留了下來,很快就轉移到東中部重建恢復生產。從各種武器的生產速度和質量上比較,日本遠不及蘇聯。當然最重要的是,蘇聯在遠東前線部署了超110萬大軍防守日軍,其中各類火炮超2萬門,坦克2300輛、戰斗機4300架,正是這些龐大的軍事力量,才讓日本關東軍投鼠忌器不敢北上了。
日本不敢北上,不代表蘇聯軍隊不會主動出擊,考慮到遠東地區交通條件不行,蘇聯開始大規模修復遠東的公路和鐵路,僅用大半年的時間,就修復了超4200公里的公路和鐵路,大批蘇軍開始從1945年5月向東前進,當德國投降后,更多蘇軍開始前往遠東,蘇聯要對日宣戰了。
蘇軍這次的目標不僅僅是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他們還要解放南薩哈林島、千島群島等,蘇軍計劃出動8個集團軍,多個方向進攻日軍,蘇聯遠東方面軍推演認為,這次戰爭預估會傷亡54萬人,不過這在他們承受的范圍,為何蘇聯會認為傷亡這么高呢?因為日軍在東北各個戰略要地修建了眾多堅固工事,而且還緊急擴軍備戰了,所以蘇軍認為這會是一場硬仗。
1945年8月8日23點,蘇聯正式對日宣戰,蘇軍從蒙古、滿洲地區發起全面進攻,結果第一天僅遭到了小股偽軍的抵抗,到9日黃昏時,蘇軍先頭部隊已經向前推進了150公里,原本計劃是每天推進23-70公里,為何蘇軍推進速度這么快呢?首先是蘇軍部署得當,大部分軍隊都繞過了邊境上的日軍工事,直接抄了日軍后路,這讓日軍的防御計劃完全不起作用,同時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和火力太強大了,也遠超日軍的想象。
縱觀二戰中日本的對手就可以發現,此前日本幾乎沒經歷過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當時國軍裝備不行戰斗力差,而在太平洋跟美軍打,基本都是島嶼爭奪戰和海戰,日軍都是躲在堅固工事里面防守,像這種幾十萬人的重裝部隊作戰,日軍還是第一次,關鍵是蘇軍的重裝部隊又比日軍強太多了,不管是飛機還是坦克,日軍的裝備在蘇軍面前,就像紙糊的一樣脆弱不堪。至于火炮更不用說,蘇軍的口徑遠超日軍,而且蘇聯軍隊還裝備了大批自走火炮,關鍵是日本的空軍在太平洋被美國消耗得差不多了,現在基本都是一群新手為主,日軍的戰機也因為缺乏材料開始偷工減料了,防御力也差了很多,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則完全相反,不管是武器還是兵員,都對日本占據優勢。此時日軍還缺乏燃油,因為美軍早就切斷了日軍的海上交通線,東南亞、南亞的燃料很難再運到東北和日本了,當時東北自產的燃料已經難以滿足日軍的需求了。
蘇軍每天基本保持90-110公里的推進速度,碰到抵抗就依靠強大的空軍和重裝部隊碾壓,打得日軍毫無還手之力,不過蘇軍也有大麻煩,日軍缺乏燃料補給,蘇軍也因為戰線太長導致燃料不足,每天超6000多輛汽車運輸也跟不上節奏,此后遠東方面又調集了1000輛汽車和400架飛機運輸燃料,這才勉強滿足了需求,戰爭就是一場消耗戰,如果沒有龐大的工業能力,就沒有強大的后勤補給能力,蘇軍也不可能進展神速,8月14日,對日作戰的全部蘇軍已經都穿越過大興安嶺,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8月15日,日本大本營宣布投降,只剩小股日軍和偽軍在抵抗,18日蘇軍抵達河北張家口,很快東北南下的蘇軍就打到了錦州,隨著蘇聯動用空降兵,東北許多城市很快解放。
東北打得差不多了,蘇軍又開始向薩哈林島發起戰斗,面對強大的優勢兵力,日軍大舉投降超出了蘇軍的意外,很快蘇軍又奪回了千島群島。日本的敗局是注定的,為了打敗日軍,蘇聯總共出動169萬大軍,其中傷亡3.6萬人,日本關東軍總人數超71萬,其中被俘虜的關東軍超過60萬,最后活著被釋放的有54萬人。日偽軍總計被擊斃約為4萬人。從雙方的傷亡來看,的確也沒有爆發多少大規模戰斗。畢竟超200萬人的大戰中,戰斗傷亡不到8萬人,俘虜后死亡的那6萬人不計算入內。
從九一八事變到二戰結束,日本厚生省有一份統計數據,日方死亡的人數超240萬,其中大部分是平民,而日本內閣數據則是310萬人。其中有超24萬人死在東北,主要是關東軍,超5萬人死在蘇聯,還有2萬多人死在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那么許多人可能會問,另外兩百多萬人死在哪里,他們一部分在被國軍和八路軍剿滅,一部分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各國的戰斗中傷亡,其中傷亡最大的是美軍轟炸日本本土,但最大的傷亡并不是兩顆原子彈,而是美軍B-29轟炸機攜帶的燃燒彈,當時數百架同時投放燃燒彈,直接點亮了整個東京,直接燒死的人數超10萬人,此后美軍大規模轟炸日本各個大城市,由于日本普遍是木質房屋,所以在大風的助力下,往往一次轟炸就能帶來大量傷亡。雖然日本的傷亡很大,但是跟被它入侵的國家相比,他們的傷亡根本不值一提。戰爭是殘酷的,想要避免戰爭就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當年蘇聯通過哈勒欣河戰役,把日軍打疼了,后來依靠軍事優勢,直接讓日軍不敢妄動,所以國防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它是和平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