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主動提出要賠償侵華戰爭給我們造成的損失,賠償金額是216億美元,結果周總理聽后稱不用還了,并說中國放棄對日本索賠。不少網友在下面評論,認為不該拒絕賠償,也有的說應該拒絕。想必大家跟我一樣,當然讀書的時候,雖然歷史書中有這一段歷史的介紹,但是大部分人應該也不理解為何要拒絕,大概大家跟我一樣后來就逐漸淡忘這事了,既然再次看到這個話題,所以我們不妨重新探討一下。
當年周總理為何要拒絕呢?這事肯定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應該是整個中央政府討論后決定的國策,可以說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要知道1972年的216億美元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因為這一年我們的GDP也才1136億美元。實際上也是如此,日本首相訪華前,我們就已經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何我們要拒絕日本賠償呢?咱們還得看當時的國內外環境。
先說國內環境,我們在蘇聯的幫助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但是60年代我們經歷了困難時期,70年代我們又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當時我們缺人才、缺技術,缺設備、缺資金,想要進一步工業化就難倒了我們,要知道當時西方科技日新月異,而我們落后太多了,所以我們想要進一步工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我們內部條件太差了,僅靠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實現這個目標,或者說我們需要走許多彎路,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我們再來看當時的國際環境,1968年我們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雖然此后關系稍微緩和,但蘇聯已經不會像過去那樣幫助我們了,而且此時的蘇聯忙著四處爭霸,想要他們的援助就會有更多苛刻的條件,這事
我們當然不答應。1972年我們和美國的關系好轉,中美開始進入蜜月期,我們和日本的關系改善也在這一時期。
當時我們的情況是什么呢?雖然和美國的關系好了,但是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愿意賣給我們嗎?當然不愿意,許多中低端淘汰到日韓了,保留還要賣的中低端技術我們也買不起,而且美國出口技術、設備也和蘇聯一樣,喜歡額外附加苛刻的條件,而蘇聯當時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民用技術自己都落后西方,我們引進后根本沒有多少優勢。而英法德雖然有技術,但是也和美國一樣,要么不愿意出口要么我們買不起,這個時候只有日本愿意轉移中低端技術。因為當時日本已經產能過剩了,而且日本的經濟、科技等都領先英法德等國,所以在美國不合適的情況下,日本當然是最佳的選擇了。
假如當時日本提出賠償我們接受了會是什么情況?我來做個假設大家看對不對,日本首相肯定心里想,我就假裝提出要賠償你們還真敢要啊?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只好給了,于是日本會分批把大量日元還給我們,拿給我們的日元能干什么?買日本核心技術和設備嗎?日本這個時候肯定不愿意賣了,所以你拿來只能買一堆沒有多大價值的商品。或者他們說沒錢拿商品抵押,然后給你一堆非常落后的商品,比如日本當年賠償印尼,日本拿不出這么多的錢怎么辦呢?就把物資拿來抵扣,他們把本國淘汰的鐵路拆了運往印尼,在印尼舊鐵路上更換后,就按照新的價錢計算,你不答應?日本人會告訴你愛要不要,反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你還能拿它怎么樣呢?要知道當時的國際環境是蘇聯強盛美國弱勢,而日本是美國用來對抗蘇聯的橋頭堡,當時在美國眼里日本的重要性超過其他國家,有美國給它撐腰誰還能把它怎么樣呢?
還有一點許多人會忽略,如果當時我們接受了這筆賠償,日本的激進分子肯定會趁機鬧事,煽動他們對中國的仇恨,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大家記得一戰嗎?德國戰敗被要求賠償了,咱們且不管誰發動的戰爭,這事就被德國激進分子耿耿于懷,后來不斷發酵最終讓德國發動了二戰。當時日本的國力超過我們,如果他們真要給我們使絆子,雖然不會打垮我們,但是肯定會讓我們難受一段時間,會拖慢我們的工業化進程,大家要知道,一個國家的機遇期是非常短暫
的
,如果錯過了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所以哪怕是我們真的拿到了這筆賠償,不管是現金還是抵押物,其實都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還會讓日本丟掉自己的歷史包袱,日本為何要提出主動賠償?就是希望甩掉這個歷史包袱,以后不管是中國人,或者其他國家拿這事指責他們,他們就可以挺著腰桿說,我們巨額賠償了中國人,然后質問著反而沒話可說了。只要我們不要這筆賠償,日本在我們面前就永遠無法挺直腰桿,在國際上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日本當年對我們犯下的滔天罪孽,難道216億美元就能補償了嗎?所以這筆賠償從各種角度看,我們都不能要,而且日本首相當時說的這句話,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句冠冕堂皇的敷衍話,周總理自然不會當真,相反我們拒絕后不但體現了我們的大度,而且對進一步工業化非常有利,站更高一點對我們的改革開放也非常有利。各位不要小看一個國家的度量,它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展示,是一個國家的無形資產,會讓許多有正義感的國家接納和認識你,這就有利于改善國際環境,為下一步的經濟
合
作打下基礎。這對國家的長遠來說是一個無形資產,這會讓更多國家重新認識和接納你,這對于改善國際環境來說有很多好處,國際環境改善了才是經濟合作,所以改善國際形象是對外合作的基礎。
所以個人認為放棄賠償是明智選擇,通過放棄賠償我們不斷緩和了中日關系,這在當時比較重要,也可以提出更多有利的合作條件,比如著名的ODA,ODA分為三種情況:有償援助資金、無償援助資金和技術協助,無償援助資金是不需要我們還的,有償援助資金就是大家熟悉的低息貸款,技術協助就是出口技術設備給我們。從1979年到2007年,日方對我們有償援助金額達33163億日元,無償援助金額為1375億日元,技術協助為1635.6億日元。這些全部加起來折合人民幣近3000億元。
當時這些低息貸款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工業化升級第一桶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各位要知道,想要工業化都離不開第一桶金,日本戰后崛起第一桶金來自哪里?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在日本采購大量物資,讓日本賺了不少錢,然后是美國的其他資金援助,以及產業轉移到日本幫助他們工業化,韓國、法國、英國和德國都是如此,接受了美國的第一桶金,而我們改革開放時錢從哪里來?蘇聯自己沒有錢,關系也不好了不愿意借不說,借也借不了多少,因為它們自己都困難,英法德當時不愿意給我們,美國也不愿意真心幫助我們,所以只有日本當時有多余的錢借給我們了,當然這事咱得說清楚,日本當時也是產能嚴重過剩了,需要去產能也需要去海外投資賺錢,對他們來說這是好事,所以這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不是誰欠誰的事。當時我們改革開放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日本、港澳臺同胞的資金,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等的資金,當然后來美國、英法德等也相繼進來投資了,這就是鰱魚效應,看著日本人來了其
它
國家的資金也跟著來了。
有了第一桶金后,沒有技術和設備也無法完成工業化,畢竟當時咱們缺乏人才儲備,所以我們積極引進日本的技術和設備,雖然當時許多技術設備都是日本淘汰的,但是放到我們國家也能領先一代到兩代,比如鋼鐵行業,上海寶鋼就是個例子,又比如白色家電產業,我們后來引進的彩電、空調等生產線都是日本的,又比如汽車產業,雖然我們的汽車產業沒有其它領域輝煌,但你得承認一個事實,咱們國產汽車的確通過消化日本部分技術崛起了,否則后來哪有什么國產車,恐怕都是美日德的天下了。又比如高鐵,準確說我國高鐵是法德的機車技術,以及日本的運營技術,大家不要小看運營技術,當時日本高鐵的運營技術領先全球,后來咱們引進了這項技術,才讓我們的高鐵越來越普及,當然還有許多領域咱們就不展開了。
日本當時許多技術出口都做了保留,師傅教徒弟都要留一手,何況國與國之間了,所以他們有保留我們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我們也不用記著他們的恩情,因為這不存在恩情問題,大家都是互惠互利的商業合作,當時日本產能過剩,我們卻急需設備和技術,所以算是各取所需,而放棄賠償讓中日關系正常化,才讓這種各取所需能成為現實。我們通過引進日本的淘汰技術和設備,讓我們實現了技術迭代更新和升級,最后是什么情況呢?我們以白色家電為例,最后是我們反超日本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又比如高鐵,總體來說我們優勢超過日本了,當然還有更多例子就不展開了。
如果當時不和日本關系正常化,我們去哪里找這樣一個能各取所需的合作對象呢?美英法德高傲得很,不愿意跟我們合作,蘇聯優勢不明顯關系還不好,所以當時日本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有其他國家愿意跟我們合作,但是整體優勢都沒有日本的強。
個人認為,當時日本對我們的最大作用有三個:一是提供了工業化第一桶金的一部分;二是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三是起到了鯰魚效應,當時美英法德是不愿意出口技術給我們的,日本算是帶了一個頭,當日本把部分較先進技術出口中國后,美英法德認為自己在保留著也沒有必要了,所以也紛紛開始出口技術和設備,而且價格也有所下降,后來更是超越日本,對我們出口了大量技術設備以及投資,這一點我認為是重要的作用。最后我要說一點,我們不要對日本向我們提供ODA有感激之情,這本就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而且日本用ODA這種方式去打通我國市場的做法,他們在全球許多國家都這樣搞,所以這并不是他們的所謂的“賠償”,我們也因此不要說出感激之情的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