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堂不再局限于四面白墻,當畫筆與奇石碰撞出藝術火花,當草原上躍動的《黑走馬》成為鮮活教材,近日,吉木乃縣托斯特鄉牧業寄宿學校的25名學生走進草原石城,用一場“行走的課堂”重新定義了美育的邊界。
課堂“活”了 石頭會“說話”草原變畫布
清晨的吉木乃縣草原石城籠罩在金色晨光中,花崗巖風蝕地貌如巨人列陣般巍然矗立。托斯特鄉牧業寄宿學校的學生們蹲坐在巖壁間,用畫筆捕捉石頭的千姿百態。學生巴麗江·夏義蘇力坦的素描本上,一塊形似駱駝的巖石被賦予了卡通化的笑臉。“我們用漫畫風格定義石頭、用素描還原其紋理,大自然教會了我們一千種表達方式!”她興奮地說。
在教師庫拉什·葉爾波拉提的引導下,孩子們以藍天為幕布、草地為畫紙,用丙烯顏料直接在巖石上創作。一幅《石城四季圖》串聯起巖縫中頑強生長的野花、雪后石峰的銀裝,以及秋日牧歸的羊群,引得游客駐足拍照。“靜態寫生升級為動態創作,孩子們在光影變化中理解了‘時間’也是藝術語言。”庫拉什·葉爾波拉提解釋道。
文化“動”了 黑走馬舞出歡快旋律
學生們踩著節拍跳起《黑走馬》,衣袂翻飛間仿佛與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共舞。隨后的“巧思拼石”環節,各小組用碎石創作主題拼畫,有的用深色石塊拼出駿馬輪廓,象征“自由馳騁”;有的以紅褐色碎石勾勒出烤馕和手抓肉,畫出新疆美食。
“拼馬時我們討論配色,拼美食時互相講解,石頭讓我們懂了‘團結’不是口號,而是手把手的創造。”學生巴麗江·夏義蘇力坦舉著作品說。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文化傳承從說教變成了可感可觸的實踐。
教育“燃”了 從“知識灌輸”到“五感覺醒”
這場研學是吉木乃縣美育課程改革的縮影。近年來,該校已開發“石城地質探秘”“牧區生態觀察”等戶外課程。2024年與湖南湘江新區光明小學共同舉辦的“云端共繪民族精神圖譜”活動,更讓兩地學生通過直播連線,在草原石城與江南油菜花田的對比中領悟了美學多樣性。
“傳統課堂教技法,行走課堂育靈性。”庫拉什·葉爾波拉提告訴記者,開展研學活動后,學生的美術作業中抽象表達占比提升40%,集體創作增加65%。今年,該校還將開設“巖畫拓印”“毛皮滑雪板彩繪”等非遺美育課,讓文化傳承走進生活。
未來“亮”了 打造邊疆美育新范式
吉木乃縣教育局副局長杜曼表示,將以此次研學為起點,以草原石城為核心,輻射紅山湖生態觀察區、別勒阿熱克牧民家訪點、薩爾烏楞紅色教育基地等,形成“美學+生態+人文+愛國教育”立體課程體系。同時,培養更多“雙師型”美育教師,開發更多研學資源,讓邊疆的孩子們在“行走的課堂”中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聞評論
從“行走的課堂”看吉木乃教育創新的邊疆敘事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美育常被視作“教室里的精致藝術”——石膏像、水彩筆與黑板構成其全部想象。然而,吉木乃縣托斯特鄉牧業寄宿學校的孩子們,用一場草原石城的研學實踐,打破了這種刻板認知:他們以花崗巖為畫布,以《黑走馬》舞步為韻律,讓美育從“紙上技法”升華為“天地間的生命對話”。這場“行走的課堂”不僅是一次教學形式的創新,更折射出阿勒泰教育對新時代育人邏輯的深刻回應。
從“單向灌輸”到“五感覺醒”。當孩子們蹲在草原石城的巖壁間,用丙烯顏料直接涂抹巖石時,他們觸摸的不只是地質紋理,更是對“永恒與瞬間”的美學思辨。這種教學場景的顛覆性在于傳統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而在這里,風蝕地貌的肌理、巖縫野花的生長姿態、牧民轉場的蹄聲,都成為“無聲的導師”。吉木乃的實踐證明,自然本身即是最生動的美學教材。
這種教學模式與“文化潤疆”形成深度共振。2024年3月,新疆藝術學院學子在吉木乃縣開展的書法、素描支教活動,與此次研學形成“高校—中小學”美育鏈,讓邊境地區的孩子既能傳承毛皮滑雪板彩繪等非遺技藝,又能用現代藝術語言重構阿勒泰的文化符號。
當學生用石塊勾勒傳統美食、討論配色方案時,文化差異轉化為創作靈感的碰撞,皆是以藝術為紐帶,讓“多元一體”從抽象概念落地為可觸可感的集體創作。這場看似童趣的“巧思拼石”活動,實則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微觀實踐。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古麗娜
實習記者:塞力克·肯恩斯汗姚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